《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

时间: 2025-01-01 11:55:47

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

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

君祖乡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
荆宪品皆加。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
君祖乡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提到荆宪的品德被大家所推崇,自己刚刚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对岘山山下的道路感到惋惜,梅花的美丽让人醉心。诗人愿意与友人分享美酒,享受沙滩的悠闲。听水流声、感受春天的温暖,心中无尽的遐思。朋友离去时,切勿感叹这里的风土人情不同,实际上也有值得夸耀之处,毕竟这里有共同的祖辈和乡邻。


注释

  • 荆宪品:指荆州的宪品,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 岘山:地名,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山脉,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 梅花: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
  • 双瓶玉照沙:指两瓶美酒,形容酒的美好和饮酒时的欢乐。
  • 涂水听宣麻:涂水可能指水面,听宣麻则形容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风土异:风土人情的差异,表达对异乡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燧,元代诗人,字仲明,号云溪,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际,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故乡的深情眷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提及“荆宪品”,不仅彰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也隐喻了对社会风气的关注。接着提到“岘山山下路,梅花”,这两者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谁醉双瓶玉照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与友人共饮的欢快场景,让人感受到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而“涂水听宣麻”的意象,似乎让人听到了水流的声音,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最后,诗人对朋友的劝解,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即使风土人情各异,仍能找到共通之处,尤其是对共同祖辈和乡邻的珍视。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诗歌在抒情中透出一股哲理的深邃,既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荆宪品皆加”:赞美荆州的品德,强调人们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 “才罢还除世共华”: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向往回归自然。
  •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对美景的惋惜,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谁醉双瓶玉照沙”:与友人共享美酒,享受人生的乐趣。
  • “涂水听宣麻”:悠闲的生活状态,感受自然的美好。
  • “行脚阳春起未涯”: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劝朋友不要因风土不同而感到失落,反而要发现其中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瓶比作玉,形象地突出酒的美好。
  • 对仗:整首词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岘山:作为自然景观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双瓶玉:象征着欢乐与享受,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宪品”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高尚品德
    C. 一种酒

  2. “涂水听宣麻”中的“涂水”指什么? A. 水流动的声音
    B. 春水的清澈
    C. 生活的悠闲

  3. “君去莫嗟风土异”表达了对什么的看法? A. 对异乡的失落感
    B. 对家乡的眷恋
    C. 对风土人情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柳宗元的《江雪》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孤独与失落;而姚燧的《南乡子》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