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吹漏未可停,弦断当更续。俱作双丝引,共奏同心曲。
白话文翻译:
吹漏的声音不能停,弦断了应当再续上。两人共同拉起双丝的弓弦,一起奏出同心的乐曲。
注释:
- 吹漏:古代计时器具,通过吹气使水漏出以计时。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 弦断:指乐器上的弦断裂,比喻中断或结束。
- 双丝引:双丝制成的弓弦,比喻两人共同的努力或合作。
- 同心曲:指两人心意相通,共同奏出的和谐乐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位期间,提倡文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子夜四时歌十六首》,是萧衍在特定时节或情境下所作的一系列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和谐共处、同心协力的美好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持续努力和共同合作的赞美。诗中的“吹漏未可停”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而“弦断当更续”则强调了在任何中断或困难面前,都应坚持不懈,继续前行。后两句“俱作双丝引,共奏同心曲”更是将这种合作精神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心意的相通,创造出和谐美好的成果。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漏未可停”:通过“吹漏”这一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性,强调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 “弦断当更续”:用“弦断”比喻中断或困难,而“更续”则表达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不懈的态度。
- “俱作双丝引”:通过“双丝引”这一形象,比喻两人共同的努力和合作,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 “共奏同心曲”:用“同心曲”比喻两人心意相通,共同创造出和谐美好的成果,表达了对于和谐共处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吹漏”、“弦断”、“双丝引”和“同心曲”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对仗:诗中的“吹漏未可停,弦断当更续”和“俱作双丝引,共奏同心曲”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坚持不懈和团结协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应坚持不懈,以及通过团结协作可以创造出和谐美好的成果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吹漏: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
- 弦断:中断或困难。
- 双丝引:两人共同的努力和合作。
- 同心曲:两人心意相通,共同创造的和谐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吹漏”比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乐器的声音 C. 水的流动 D. 风的吹拂
-
“弦断当更续”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放弃 B. 坚持不懈 C. 中断 D. 结束
-
“俱作双丝引,共奏同心曲”中的“同心曲”比喻什么? A. 两人心意相通 B. 单独的乐曲 C. 复杂的乐曲 D. 悲伤的乐曲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子夜四时歌》其他篇章,如《子夜四时歌十六首 其十二》。
- 其他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于时间和坚持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萧衍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