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

时间: 2025-01-01 17:51:47

山巑岏,立屏幛。

山上无花不见春,下山花落空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

子规啼血不见花,春又别我天之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
作者: 冯时行〔宋代〕

山巑岏,立屏幛。
山上无花不见春,下山花落空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
子规啼血不见花,春又别我天之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上山庄时的情景。山峦起伏,犹如立起的屏风。山上没有花儿,春天的气息也看不见,回到山下才发现花瓣已落,心中充满惆怅。虽然芳草在花儿凋谢后重新生长,但芳草的茂盛又让人增添了愁苦。子规鸟在啼叫,仿佛在为花儿的缺失而哭泣,春天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离我远去。

注释:

  • 巑岏: 山势险峻的样子。
  • 屏幛: 像屏风一样的山峦。
  • 惆怅: 伤感、忧愁的情绪。
  • 嫣香: 形容花的香气,通常是美丽的花香。
  • 子规: 又称杜鹃,古代诗词中常象征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云,号雪渔,宋代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季,诗人因未能见到山庄中的花而感到失落,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极为普遍,尤其在春天这个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缺少花卉的景象更显孤独与失落。

诗歌鉴赏:

冯时行的这首《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失落与生命的无常。开篇的“山巑岏,立屏幛”,用“屏幛”一词形象地勾勒出山的雄伟与险峻,给读者建立了一个自然的背景。接着,诗人转向内心的感受,山上无花的情景使他感到春天的缺失,进一步引发了他对生命流逝的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一句,通过对比花香的凋零与芳草的生长,表现出一种春天的轮回,但这一轮回却并未带来快乐,反而是更深的愁苦。最后,诗人提到“子规啼血”,用子规鸟的啼叫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怀念与失落,形成了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物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既有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巑岏,立屏幛。
    描述山的险峻,设立了一道自然屏障,营造出孤立的感觉。

  2. 山上无花不见春,下山花落空惆怅。
    山上没有花,无法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回到山下却发现花瓣已落,心中充满惆怅。

  3.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
    花香消逝后,芳草开始生长,但芳草的茂盛却带来了更多的愁苦。

  4. 子规啼血不见花,春又别我天之涯。
    子规鸟在啼叫,似乎在为花的缺失而哭泣,春天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远去天涯。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山比作屏风,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大与雄伟。
  • 拟人: 子规鸟的啼叫被赋予了情感,传达出诗人的忧伤。
  • 对仗: 诗中对比“无花”与“落花”,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失去的伤感,反映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峦: 象征着高远与险峻,同时也代表了孤独。
  • : 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象征着希望与生命。
  • 芳草: 虽然生长,但却无法替代花的美丽,象征着失去的感伤。
  • 子规: 典型的悲伤象征,常用来表达对逝去事物的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巑岏”形容的是怎样的山?
    A. 平坦 B. 陡峭 C. 空旷

  2. “子规啼血”中的“啼血”意指什么?
    A. 哭泣 B. 高歌 C. 呜咽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伤?
    A. 秋天 B. 春天 C. 夏天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春晓》和《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晓》更强调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而冯时行的作品则表达了对春天失去的悲伤。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欣赏与解析》
  • 《冯时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