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艳香茉莉)》

时间: 2025-01-17 08:35:31

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

鼻根充满。

好利心殊浅。

贝叶书名,名义谁能辨。

西风远。

胜鬟不见。

喜见琼花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艳香茉莉) 王十朋 〔宋代〕

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鼻根充满。好利心殊浅。贝叶书名,名义谁能辨。西风远。胜鬟不见。喜见琼花面。

白话文翻译:

夏日炎炎,点燃一炷香薰满庭院。香气充盈鼻端。贪图利益的心思极为浅薄。贝叶书的名义,谁能真正分辨?西风已远。美丽的女子不见踪影。欣喜地见到如琼花般的面容。

注释:

  • 畏日炎炎:形容夏日酷热。
  • 梵香:指佛教寺庙中使用的香,此处泛指香。
  • 鼻根充满:指香气充盈鼻端。
  • 好利心殊浅:贪图利益的心思极为浅薄。
  • 贝叶书:指佛经,因佛经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而得名。
  • 名义谁能辨:指佛经的深奥意义难以理解。
  • 胜鬟:美丽的女子。
  • 琼花面:比喻美丽的面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内容可推测,可能是作者在夏日庭院中,通过香薰和佛经的沉思,表达了对世俗利益的淡泊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作者在庭院中点燃香薰,沉浸在佛经的阅读中,借此表达对世俗利益的淡泊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夏日炎炎的景象,引出作者对世俗利益的淡泊态度。诗中“梵香一炷薰亭院”描绘了宁静的庭院景象,而“鼻根充满”则传达了香气的充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好利心殊浅”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利益的淡漠,而“贝叶书名,名义谁能辨”则暗示了佛经的深奥和难以理解。最后两句“西风远。胜鬟不见。喜见琼花面”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畏日炎炎”:形容夏日酷热,为全诗营造了一个炎热的背景。
  • “梵香一炷薰亭院”:点燃一炷香薰满庭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鼻根充满”:香气充盈鼻端,增强了宁静的感受。
  • “好利心殊浅”:贪图利益的心思极为浅薄,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利益的淡漠。
  • “贝叶书名,名义谁能辨”:指佛经的深奥意义难以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佛经的沉思。
  • “西风远”:西风已远,暗示时间的流逝。
  • “胜鬟不见”:美丽的女子不见踪影,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喜见琼花面”:欣喜地见到如琼花般的面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喜见琼花面”中,“琼花”比喻美丽的面容。
  • 拟人:“畏日炎炎”中,“畏日”拟人化,形容夏日酷热。
  • 对仗:“梵香一炷薰亭院”与“鼻根充满”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利益的淡泊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梵香”、“贝叶书”、“琼花面”等,营造出宁静、深奥和美好的意象。
  • 文化内涵:“梵香”和“贝叶书”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琼花面”则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梵香一炷薰亭院”中的“梵香”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寺庙中使用的香 B. 普通的香 C. 特殊的香 D. 无特殊含义的香
  2. 诗中“好利心殊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A. 对利益的追求 B. 对利益的淡漠 C. 对利益的重视 D. 对利益的困惑
  3. 诗中“喜见琼花面”中的“琼花”比喻什么? A. 美丽的面容 B. 美丽的花朵 C. 美丽的风景 D. 美丽的事物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心境。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王十朋的《点绛唇(艳香茉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心境,但王十朋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王十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文化与文学》:探讨佛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