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迥野殊寂寥,孤芳太清绝。暗香疑有无,似亦畏攀折。
白话文翻译:
在这辽阔而寂静的野外,孤独的花朵显得格外清高绝俗。隐约的香气似乎若有若无,仿佛也害怕被人攀折。
注释:
- 迥野:辽阔的野外。
- 殊寂寥:特别寂静。
- 孤芳:孤独的花朵,这里指野梅。
- 太清绝:非常清高绝俗。
- 暗香:隐约的香气。
- 疑有无:似乎若有若无。
- 畏攀折:害怕被人攀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孤高自赏的情怀。这首诗是他对朱晦翁《十梅》诗的次韵之作,通过野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对朱晦翁《十梅》诗的次韵回应,通过描绘野梅的孤高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野梅在辽阔寂静的野外孤独绽放的情景。首句“迥野殊寂寥”,以“迥野”形容野外之辽阔,“殊寂寥”则强调了这种辽阔中的寂静,为野梅的孤独形象营造了背景。次句“孤芳太清绝”,用“孤芳”直接点出野梅,而“太清绝”则进一步强化了野梅的清高绝俗之态。后两句“暗香疑有无,似亦畏攀折”,通过“暗香”这一隐约的意象,传达了野梅的香气若有若无,而“似亦畏攀折”则赋予了野梅以人的情感,表达了野梅对被攀折的畏惧,进一步突出了野梅的孤高与脆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诗词解析:
- 首句“迥野殊寂寥”,通过“迥野”和“殊寂寥”两个词语,描绘了一个辽阔而寂静的野外环境,为野梅的孤独形象提供了背景。
- 次句“孤芳太清绝”,用“孤芳”直接点出野梅,而“太清绝”则进一步强化了野梅的清高绝俗之态,表达了诗人对野梅的赞美。
- 后两句“暗香疑有无,似亦畏攀折”,通过“暗香”这一隐约的意象,传达了野梅的香气若有若无,而“似亦畏攀折”则赋予了野梅以人的情感,表达了野梅对被攀折的畏惧,进一步突出了野梅的孤高与脆弱。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似亦畏攀折”赋予野梅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隐喻:通过“暗香疑有无”这一隐约的意象,传达了野梅的香气若有若无,增强了诗歌的含蓄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野梅的孤高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 迥野:辽阔的野外,营造了一个寂静的背景。
- 孤芳:孤独的花朵,指野梅,象征着清高绝俗。
- 暗香:隐约的香气,传达了野梅的香气若有若无。
- 畏攀折:害怕被人攀折,赋予了野梅以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迥野”指的是什么? A. 狭窄的野外 B. 辽阔的野外 C. 热闹的野外 D. 荒凉的野外
-
诗中的“孤芳”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花朵 B. 普通的花朵 C. 盛开的花朵 D. 凋谢的花朵
-
诗中的“暗香”传达了什么? A. 浓郁的香气 B. 隐约的香气 C. 无味的香气 D. 刺鼻的香气
-
诗中的“似亦畏攀折”表达了什么? A. 野梅的坚强 B. 野梅的脆弱 C. 野梅的自信 D. 野梅的傲慢
答案:1. B 2. A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梅花》: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
- 林逋《山园小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诗词对比:
- 王炎的《次韵朱晦翁十梅·野梅》与朱熹的《梅花》都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清高绝俗生活的向往,但王炎的诗更加强调了野梅的孤独和脆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梅花诗选》:收录了多位诗人关于梅花的诗作,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