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子人亡三百秋,捲帘那复似扬州。
西行未必能胜此,空唱崔徽上白楼。
白话文翻译:
燕子已经离去三百个秋天,卷起帘子再也无法想起扬州的情景。
即使西行未必能胜过这里,我只能空吟崔徽在白楼上的歌曲。
注释:
- 燕子:指燕子鸟,象征春天的到来和旧时光的回忆。
- 人亡:指人去世,暗示失去或离别的痛苦。
- 三百秋:三百个秋天,形容时间的久远。
- 捲帘:卷起窗帘,象征抑制或遮挡内心的情感。
- 扬州:古代繁华的城市,这里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西行:指往西方行走,可能暗示未来的旅途或追寻。
- 崔徽:唐代诗人,代表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白楼:可能指美丽的楼阁,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意境深邃,情感真切。诗人通过燕子的离去,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燕子本是春天的象征,而人亡则暗示着生命的终结,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在回忆中感到无奈,卷起的帘子仿佛遮住了心中对扬州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一份深沉的失落。
“西行未必能胜此”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虽然向往西方的美好,但他知道这样的追寻未必能收获同样的情感。最后一句“空唱崔徽上白楼”,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以感伤为主,透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逝去岁月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子人亡三百秋:燕子已离去三百个秋天,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失去。
- 捲帘那复似扬州:卷起窗帘再也无法想起扬州,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现实的对比。
- 西行未必能胜此:即使西行,未必能够超过这里的情感,体现了对未来的迷茫。
- 空唱崔徽上白楼:只能空吟崔徽的歌,显示出诗人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燕子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表现了时光的流逝。
- 对仗:诗中形成了对称的结构,使整首诗更加和谐。
- 拟人:通过“卷帘”表现出情感的抑制,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反映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与旧时光。
- 扬州:代表繁华与美好回忆。
- 白楼:象征理想与美好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燕子”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
填空题:诗人通过“卷帘”来表达对____的情感。
-
判断题:诗中“西行未必能胜此”表达了对未来的确定性。 (对/错)
答案:
- A
- 逝去的美好回忆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和赵郎中见戏二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苏轼更强调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洒脱与对孤独的接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