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在匡庐日,秋风八月时。
松声虎溪寺,塔影雁门师。
步碧葳蕤径,吟香菡萏池。
何当旧泉石,归去洗心脾。
白话文翻译:
回忆在匡庐的日子,正值秋风习习的八月。
松树的声音在虎溪寺响起,塔影映照在雁门寺的后面。
我走在碧绿的葳蕤小径上,吟咏着香气四溢的荷花池。
什么时候能回到那熟悉的泉水和石头旁,洗净我的心灵和肠胃。
注释:
- 匡庐:指匡庐山,意指作者曾在此地游玩、生活。
- 秋风八月:八月正值秋天,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思乡之情。
- 松声:松树的声音,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虎溪寺:位于匡庐,历史悠久,常为文人墨客所游览。
- 塔影:指寺庙的塔在夕阳的映照下所形成的影子。
- 碧葳蕤径:形容小路幽静、绿意盎然。
- 吟香菡萏池:吟咏香气扑鼻的荷花池,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旧泉石:指曾经熟悉的泉水和石头,象征着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典故解析:
“匡庐”是著名的山水名胜,历史上常吸引文人墨客前往游览。诗人齐己在唐代时,正值山水诗盛行,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往昔的怀念。诗中的“虎溪寺”和“雁门师”都是历史悠久的寺庙,显示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779—843),字景文,号隐居,唐代著名的僧人及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诗人游历匡庐山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他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忆在匡庐日》是一首充满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诗。齐己通过对匡庐山的回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用“秋风八月时”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风袭来的凉爽。接着,诗人描绘了松声和寺庙的景象,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步碧葳蕤径,吟香菡萏池”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愉悦。诗中的“吟”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最后一句“何当旧泉石,归去洗心脾”,更是表露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向往。诗人渴望回归自然,以清澈的泉水和坚实的石头来洗涤内心的烦恼,表达了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渴望。
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心灵归宿的追求,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忆在匡庐日:回忆在匡庐的日子,表现对过去的怀念。
- 秋风八月时:描写时节,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 松声虎溪寺:松树的声音与寺庙的结合,形成宁静的背景。
- 塔影雁门师:塔影与寺庙交织,表现出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 步碧葳蕤径:走在绿意盎然的小径上,传达出轻松愉悦的心境。
- 吟香菡萏池:吟咏荷花池,展现对自然美的赞美。
- 何当旧泉石:表达对旧日时光的思念。
- 归去洗心脾:渴望回归自然,洗净内心的烦恼。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声”比喻自然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的意境。
- 对仗:如“步碧葳蕤径,吟香菡萏池”,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展现了清新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匡庐: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 秋风:代表季节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
- 松声和塔影:象征着静谧的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 碧葳蕤径和菡萏池:表现出自然的繁盛与诗人的愉悦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回忆的地点是哪里?
- A. 泰山
- B. 匡庐
- C. 黄山
- D. 嵩山
-
诗中提到的“虎溪寺”与“雁门师”分别指什么?
- A. 两个寺庙
- B. 两个山峰
- C. 两个湖泊
- D. 两个城市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归乡的渴望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时间的叹息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齐己的《忆在匡庐日》则更加强调对往昔的怀念与心灵的归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精华》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