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栗杖送人》

时间: 2025-01-01 13:31:40

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

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梓栗杖送人
作者:齐己 〔唐代〕

禅家何物赠分襟,
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
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
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
却携筇杖向东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佛教徒之间的情谊。禅宗中有什么可以赠送的呢?唯有这把天台山的杖子。朋友启程离去,青洛的路途遥远,我将这杖子送给他,以便他能在白云深处的寺庙中安静修行。曾经游历山川,探寻龙的穴居,出世间的理想是要指向佛心。今天在江边送别你,今后我也将带着这根筇杖向东林而去。


注释:

  • 分襟:指的是交情,古代友人相赠的物品。
  • 天台:指的是天台山,因其与禅宗关系密切而著名。
  • 拄去:指用杖支撑着走路,象征着朋友的离去。
  • 青洛:指的是青洛之地,古地名,表示远方的旅途。
  • 采来僧:指僧人采集或修行,隐喻向往清净的生活。
  • 探龙穴:可能是指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奥秘。
  • 指佛心:引导他人向往佛教的内心世界。

典故解析:

  •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筇杖:是佛教徒常用的拐杖,象征着修行与带领他人。
  • 龙穴:在古代文化中,龙是力量与神秘的象征,探龙穴则暗示探索未知与寻求真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子华,号幽居,唐代著名的禅宗诗人,擅长写作与佛教相关的诗句,作品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自然和禅意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好友之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诗歌鉴赏:

《梓栗杖送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了深厚的人情与对修行的思考。开篇借“禅家何物赠分襟”引出主题,表明在禅宗中,物质的赠送并不重要,友谊的真谛在于心灵的相通。接着,诗人以“天台杖”作为赠送之物,暗示着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修行的期许。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己与友人共同游历的场景,似乎在回忆过去的点滴。通过“游山曾把探龙穴”,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奥秘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超脱。最后的“携筇杖向东林”则是诗人自我归隐的宣言,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自我修行的决心。

整首诗行文简练、意境深远,诗人的情感在平静中流露,展现了禅宗的隐逸精神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禅家何物赠分襟”:问禅宗中有什么可以赠送的,强调心灵的交融。
    • “只有天台杖一寻”:天台杖代表了修行者的身份,暗示简朴的赠送。
    • “拄去客归青洛远”:表达友人远行的情景,暗示对他未来的祝福。
    • “采来僧入白云深”:暗示修行的清净与对佛教理想的追求。
    • “游山曾把探龙穴”:表达对自然的探索与对人生的思考。
    • “出世期将指佛心”:强调修行的目标是寻求内心的宁静。
    • “此日江边赠君后”:描绘送别的场景,情感真挚。
    • “却携筇杖向东林”: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志与独立的修行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天台杖作为友谊的象征,包含深刻的含义。
    • 拟人:将自然与修行者的心境相结合,表现情感深邃。
    • 对仗:如“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友谊为主线,融合了对修行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观察,展现了禅宗的精神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情感真挚而深远。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和对友人的祝福,含有深厚的情感。
  • 青洛:代表遥远的旅途,象征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 白云:象征着超脱与清净,暗示佛教的理想境界。
  • 龙穴:象征着力量与奥秘,暗示对生命深刻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台杖”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权力
    C. 财富
    D. 书籍

  2. “拄去客归青洛远”中“青洛”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朋友的家
    B. 遥远的旅途
    C. 一个寺庙
    D. 自然风景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的伤感
    B. 友谊与修行
    C. 自然的美丽
    D. 人生的迷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齐己《梓栗杖送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皆为送别诗,但齐己侧重于禅宗的修行与超脱,王维则更多描绘了人生的无奈与对友人的不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齐己与唐代禅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