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时间: 2024-09-19 20:5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载轻寒低鸣橹。十里杏花雨。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青青陌上垂杨,绾丝摇佩,渐遮断旧曾吟处。听莺语。吹笙人远天长,谁翻水西谱。浅黛凝愁,远岫带眉妩。画阑闲倚多时,不成春醉,趁几点白鸥归去。
白话文翻译:
载着轻寒的船只轻轻摇曳,橹声低低地鸣响。十里杏花正如雨般纷纷扬扬。露水湿润了青草,迷雾缭绕,绿意萦绕在前面的河岸上。青青的田埂上垂柳摇曳,柳丝轻拂着佩饰,渐渐遮住了我曾吟唱的地方。听那黄莺在鸣叫,远处吹笙的乐人,天边飘渺,谁在翻阅水边的乐谱呢?浅黛色的愁绪凝聚,远处的山峦如眉般妩媚。倚在画栏上闲坐了很久,未能醉倒在春光中,趁着几只白鸥归去的机会。
注释:
- 载:乘坐,承载。
- 轻寒:指微寒的天气。
- 鸣橹:橹声,船桨划水的声音。
- 杏花雨:杏花纷飞的景象,形容春天的美丽。
- 露草:露水沾湿的草。
- 萦绿:缠绕着的绿色。
- 前浦:前面的小河岸。
- 青青陌上垂杨:指田间小路上垂柳摇曳的景象。
- 绾丝摇佩:柳丝轻拂,像佩饰在摇曳。
- 听莺语:倾听黄莺的歌声。
- 浅黛凝愁:指淡淡的愁绪。
- 画阑:雕刻精美的栏杆。
- 白鸥:指一种鸟,象征自由和无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彭老为宋代诗人,其诗风典雅细腻,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与人情深意。他的作品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作于春日,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绪,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是一首极富诗意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开篇“载轻寒低鸣橹”,诗人以轻寒的船只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时的微寒。接着以“十里杏花雨”描绘出春天杏花盛开的美丽画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诗句“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湿润与生机,给人以清新感受。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情感逐渐流露。“青青陌上垂杨,绾丝摇佩”描绘了田间小路上的垂柳,柳丝轻拂,似乎在传递着诗人的思绪。此时,诗人开始回忆起往日的吟唱之地,暗含对往昔的怀念与怅惘。
最后,诗人用“画阑闲倚多时,不成春醉”表达了对春天的无奈和愁苦,尽管春光明媚,诗人却无法沉醉其中,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美丽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愁苦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与生活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载轻寒低鸣橹:描绘船只在微寒的水面上轻轻摇晃,橹声轻响,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十里杏花雨:春天的杏花如雨般飘落,表现了春的美丽。
- 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湿润的草地与雾气缭绕,绿意盎然,展现生机。
- 青青陌上垂杨,绾丝摇佩:田埂上的垂柳摇曳,似乎在轻拂诗人的佩饰,象征着柔情。
- 渐遮断旧曾吟处:柳丝渐渐遮住了往日吟唱的地方,暗含怀旧之情。
- 听莺语:倾听黄莺的歌声,增添了春意。
- 吹笙人远天长:远处传来笙声,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谁翻水西谱:疑问句,表现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与思索。
- 浅黛凝愁:愁绪如浅黛般凝聚。
- 远岫带眉妩:远山如眉,妩媚动人,营造出美的意象。
- 画阑闲倚多时:倚在精美的栏杆上,表现了诗人静静思索的状态。
- 不成春醉,趁几点白鸥归去:尽管春光明媚,诗人却未能完全沉醉,只能趁着白鸥归去的时机离开。
修辞手法:
- 比喻:“十里杏花雨”,将杏花比作雨,形象生动。
- 拟人:“露草迷烟”,赋予草以情感,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浅黛凝愁,远岫带眉妩”,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忧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反映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与希望。
- 垂杨:代表柔情与思念。
- 白鸥:象征自由与无忧的生活。
- 春醉: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沉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里杏花雨”中的“雨”字比喻了什么?
- A. 雨水
- B. 杏花的纷飞
- C. 春天的气候
-
诗人对过往吟唱的地方有什么感情?
- A. 怀念
- B. 忘记
- C. 生气
-
“浅黛凝愁”中的“黛”指的是什么?
- A. 颜色
- B. 物体
- C. 声音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与对往昔的追忆;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春天的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形成了与《祝英台近》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彭老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