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刑鹅夜归》
时间: 2025-01-14 13:09: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巢鹊枝蜩已罢鸣,
风声露气可胜清。
人谙浅濑安然度,
月隔高林未肯明。
却乱宿云寻去路,
渐因更鼓辨孤城。
谁知岁事关心切,
翻忆冲泥傍险行。
白话文翻译
巢里的喜鹊已经停止了鸣叫,
风声和露水的气息让人觉得清爽。
人们熟悉浅滩的水流,安然度过,
但月光被高高的树林遮挡,仍然不肯明亮。
我却在纷乱的宿云中寻找去路,
渐渐地因更鼓声分辨出孤独的城池。
谁能知道岁月的变迁如此令人忧心,
回想起那在泥泞中行走的艰难险阻。
注释
- 巢鹊:指的是喜鹊的巢,象征安宁和家庭。
- 蜩:蝉的叫声,常用以形容夏天的寂静。
- 安然度:安然无恙地渡过。
- 高林:高大的树林,象征遮蔽。
- 宿云:宿留的云彩,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
- 孤城:孤独的城池,可能象征内心的孤独。
- 岁事:岁月的事情,指代生活中的种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造,字德基,号节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观山刑鹅夜归》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夜归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内心情感的独白。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夜归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蕴含深厚的感情。开头的“巢鹊”和“蜩”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夜晚,伴随着微风和露水的清新气息,形成了一种舒适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夜晚的宁静逐渐被迷茫和孤独所取代。诗人在高林的月光下找不到方向,暗示生活中的困惑与不安。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岁月的思考,感叹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索。
诗中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思考,既有对当下生活的观察,也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巢鹊枝蜩已罢鸣: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喜鹊和蝉的声音停止,暗示时间的流逝。
- 风声露气可胜清:风声和露水的清新气息让人感到舒畅。
- 人谙浅濑安然度:人们熟悉的浅滩,能安全地渡过,象征着对生活的掌控。
- 月隔高林未肯明:月光被树木遮挡,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 却乱宿云寻去路:在纷乱的云层中寻找出路,表现出迷失和困惑的情感。
- 渐因更鼓辨孤城:鼓声渐响,思绪更加清晰,孤城象征着内心的孤独。
- 谁知岁事关心切:感叹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
- 翻忆冲泥傍险行:回忆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经历,表现出对生活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生经历相联系,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自然界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艰辛与不易,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岁月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索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巢鹊:代表家庭与安宁。
- 高林:象征遮蔽与迷茫。
- 孤城: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泥泞:生活的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巢鹊”象征什么? A. 家庭与安宁
B. 孤独与迷茫
C. 时光的流逝 -
诗中“月隔高林未肯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明亮与希望
B. 迷茫与困惑
C. 安然与宁静 -
“谁知岁事关心切”中的“岁事”指代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人生的经历
C. 生活的琐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观山刑鹅夜归》与《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夜晚的思考与对亲情的感怀,但陈造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艰辛,而杜甫的诗则更强调对亲人的思念。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陈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