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虑署后惠德楼西眺黄华山》

时间: 2025-01-01 11:11:05

斜日当窗岭半红,太行西走郁穹窿。

空山夏馥无遗冶,残瓦高欢有废宫。

珠瀑终留奇境在,黄华翻诧赝碑工。

同名尚忆天门外,气象何如泰岱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虑署后惠德楼西眺黄华山
斜日当窗岭半红,太行西走郁穹窿。
空山夏馥无遗冶,残瓦高欢有废宫。
珠瀑终留奇境在,黄华翻诧赝碑工。
同名尚忆天门外,气象何如泰岱雄。

白话文翻译:

在惠德楼的西边,我从林虑署后眺望黄华山。
斜阳透过窗户照在半红的山岭上,太行山向西延伸入云雾之中。
空旷的山中夏日的芳香没有遗留任何的繁华,
残破的瓦片高高耸立,像是废弃的宫殿。
珍珠般的瀑布依然留有奇特的景色,黄华山的美丽让我惊讶于假碑的工艺。
同名的地方还记得天门之外的景象,气候如何比得上泰山的雄伟?

注释:

  • 斜日:斜斜的阳光,指傍晚或清晨。
  • 当窗:照在窗户上。
  • 郁穹窿:郁郁苍苍的山峦,远山的轮廓。
  • 空山夏馥:宁静的山中,夏天的芳香。
  • 遗冶:繁华的景象未能留下。
  • 珠瀑:如珍珠般的瀑布。
  • 赝碑工:假的碑刻工艺,暗指工艺水平的高低。
  • 同名:同名之地,这里指代的可能是另一景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凤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山水诗闻名。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并融入个人感悟,展现出山水的壮美与宁静。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在惠德楼西眺望黄华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黄华山的壮丽景色和深邃的历史感。诗的开头以“斜日当窗岭半红”引入,阳光透过窗户,映照在半红的山岭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太行山的雄伟,展现出山峦起伏、气势磅礴的美景。

在“空山夏馥无遗冶”一句中,诗人表现出对曾经繁华的怀念,空山的宁静与夏日的芳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诗中提到“残瓦高欢有废宫”,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残破的瓦片代表着曾经的辉煌与繁华,令人感慨。

而后,诗人以“珠瀑终留奇境在”一句,带出一种神秘的美感,珠瀑象征着自然的奇迹,尽管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依然留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最后,诗人通过对比“气象何如泰岱雄”,将黄华山与泰山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与向往。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赏,也有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斜日当窗岭半红”:描绘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岭上,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2. “太行西走郁穹窿”:太行山向西延展,形成了高耸的山脉,给人以压迫感。
  3. “空山夏馥无遗冶”:空旷的山中夏日芳香,未能再现繁华的情景,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4. “残瓦高欢有废宫”:象征着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往,瓦片高耸而立,暗示着遗址的孤独感。
  5. “珠瀑终留奇境在”:美丽的瀑布依然存在,成为自然的奇迹,彰显自然的永恒。
  6. “黄华翻诧赝碑工”:黄华山的美让人惊叹,假碑的工艺引发诗人的思考。
  7. “同名尚忆天门外”:提到天门外的景象,唤起对过去的回忆。
  8. “气象何如泰岱雄”:最后通过与泰山的比较,表达对美景的赞美与对自然伟力的钦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瀑”,将瀑布比作珍珠,形象生动。
  • 对仗:如“残瓦高欢有废宫”,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展现景物的层次与变化,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黄华山自然风光的描绘,结合历史遗迹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景色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空山:代表沉静、孤独的自然状态。
  • 珠瀑: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 残瓦:代表历史的沧桑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行”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山脉?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2. “残瓦高欢有废宫”中的“残瓦”寓意什么?
    A. 新建的房屋
    B. 过去的辉煌已成遗址
    C. 美丽的自然风光
    D. 人们的欢声笑语

  3. 黄华山与哪个山脉进行比较?
    A. 华山
    B. 泰山
    C. 黄山
    D. 雪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描写庐山壮丽景色,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林虑署后惠德楼西眺黄华山》与《山居秋暝》均以山水为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自然的对比,而后者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互为映衬,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彭凤高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