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雅州城楼 其一》
时间: 2024-12-29 18: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雅州城楼 其一
作者: 段玉裁〔清代〕
雉堞嵯峨矗素雯,
登临豪兴百寮分。
滩声不厌喧终古,
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赴海,
蔡蒙高处独干云。
圣朝声教原无外,
偶为筹边誓六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高高的城墙如雉堞般耸立,映衬着洁白的云彩,登上城楼,豪情万丈,众人共襄盛举。滩涂的水声从古至今都不厌其烦,山的色彩向来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洛水虽源头不同,却同样奔向大海;蔡邕在高处独自对着云朵。圣明的朝代的声教其实没有外物之隔,偶尔为了边疆的安全而誓言保卫六军。
注释:
字词注释:
- 雉堞: 雉(zhì)为雉鸟,堞是城墙的意思,形容城墙高耸。
- 豪兴: 豪情壮志,兴致勃勃。
- 滩声: 滩涂的水声,形容水流声。
- 夕曛: 夕阳西下,日落时分的景色。
- 洛沫: 洛水的水波,形容流水的样子。
- 蔡蒙: 蔡邕,古代著名文人,高处独自面对云朵,寄托了其孤高的情怀。
- 声教: 国家教化的声音,指朝廷的教化政策。
- 筹边: 筹划边防,指军事防备。
典故解析:
- 洛水: 古代河流,常用以象征流动与归宿。
- 蔡蒙: 指蔡邕,东汉文学家,寓意高洁孤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玉裁(1735年-1815年),字惕庵,号白石,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以其考证学和诗词闻名于世。他的诗风清新,语言雅致,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通过登楼吟咏,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雅州城楼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与壮志。开篇用“雉堞嵯峨”描绘城墙的高耸,给人以立体的视觉感受,后面提到的“滩声”、“山色”则通过声音和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气的自然环境。诗中“洛沫异源同赴海”则是对命运和理想的隐喻,尽管源头不同,最终都归入大海,象征着人生的归宿与追求的共通。最后两句“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则转向现实,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强调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整首诗在豪放与细腻之间寻求平衡,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深邃与理性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雉堞嵯峨矗素雯:高耸的城墙如雉堞般挺立,映衬着洁白的云彩。
- 登临豪兴百寮分:登上城楼,豪情激荡,令人心潮澎湃。
- 滩声不厌喧终古:滩涂水声从古至今都令人不厌。
- 山色从来媚夕曛:山的颜色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迷人。
- 洛沫异源同赴海:洛水虽源头不同,最终都奔向大海。
- 蔡蒙高处独干云:蔡邕在高处孤独地对着云朵,寄托孤高情怀。
- 圣朝声教原无外:圣明的朝代教化其实没有外物阻隔。
- 偶为筹边誓六军:偶尔为边防筹划誓言保卫六军。
修辞手法:
- 比喻: “雉堞”比喻城墙,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洛水与大海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归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展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与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雉堞: 象征坚固与高耸,表现出诗人的豪情;
- 滩声: 代表恒久与不变,带来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 山色: 代表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洛沫: 象征流动,暗示人生的变化;
- 蔡蒙: 作为历史人物,象征孤高的理想主义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雉堞”指的是什么?
A. 城墙
B. 河流
C. 山峰
D. 树木 -
诗中“洛沫异源同赴海”意指什么?
A. 不同的起源最终追求共同的目标
B. 不同的河流汇聚成海
C. 人生的不同道路
D. 以上都是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绝望
B. 豪情壮志
C. 悲伤
D. 怀旧
答案:
- A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津》- 王安石
诗词对比:
对比段玉裁的《登雅州城楼》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但段玉裁更注重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困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段玉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