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二郎神(四和)》
时间: 2025-01-19 23:4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转调二郎神(四和)》
作者:刘克庄 〔宋代〕
近来塞上,喜蜡弹羽书清省。
更万灶分屯,百年和籴,惭愧而今半省。
蒙鞑残兵骑猪遁,永绝生侵省。
做个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
何幸。行人来密,佥军抽省。
但进有都俞,退无科琐,不用依时出省。
子厚南宫,仲舒四掖,又报岑参东省。
趁此际纳禄悬车,亦为大司农省。
白话文翻译
最近在边塞,听闻蜡弹羽书传来的消息很清晰。更有无数的灶火分布在各个屯地,百年来的和籴(粮食买卖)让我惭愧,如今只剩下一半的富裕。蒙古残兵骑着猪逃跑,生灵的侵扰终于结束。做一个安稳的百姓,戴上花冠健壮,催促租税的符文。多么幸运,来往的行人频繁,军队的抽调也在进行。然而,进攻有指挥,撤退无细节,不用再依赖固定的出征时间。子厚在南宫,仲舒在四掖,又传来了岑参东边的消息。趁此机会,设立禄位和悬车,也算是为大司农出力。
注释
- 蜡弹:一种信号弹,用于传递消息。
- 和籴:指粮食的买卖与调配。
- 蒙鞑:指蒙古的残余兵马。
- 太平民:安定的百姓。
- 子厚/仲舒:指的是历史上的名士,如范仲淹、刘向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廷瑞,号无逸,宋代诗人,擅长诗词、词赋,作品风格豪放。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末年,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与内忧,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现状,表达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反思。
诗歌鉴赏
《转调二郎神(四和)》通过描绘边塞的现状,展现了刘克庄对国家局势的敏锐观察与思考。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生动意象,如“蜡弹”、“万灶分屯”,这些细节不仅描绘了边境繁忙的景象,也隐含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诗人在叙述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战乱结束的喜悦,也有对过去困境的惭愧。
同时,该诗还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经历了许多苦难,诗人仍然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做一个“太平民”。这一情感贯穿全诗,营造出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近来塞上,喜蜡弹羽书清省:近来边塞传来清晰的消息。
- 更万灶分屯,百年和籴,惭愧而今半省:各个屯地的灶火,百年粮食交易让我感到惭愧。
- 蒙鞑残兵骑猪遁,永绝生侵省:蒙古残余的骑兵逃跑,生灵的侵扰结束了。
- 做个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希望成为安稳的百姓,过上健康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蜡弹”比喻消息的迅速传递。
- 拟人:生灵的侵扰被形象化为一种生动的描写。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句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乱带来困扰的反思,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蜡弹:象征着战争信息的传递,暗示着战乱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渴求。
- 万灶分屯:代表着生计与生活的忙碌,反映百姓的辛劳与希望。
- 太平民:象征着安定生活的理想,寄托着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蜡弹”主要指什么?
- A. 战争信号
- B. 日常生活
- C. 文化活动
- 诗人对“太平民”的期待意味着什么?
- A. 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B. 对战乱的无所谓
- C. 对权力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蜡弹”主要指什么?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听雨》李煜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李煜的作品,两者都关注国家情势与个人情感,但刘克庄更为豪放、直面现实,而李煜则多了些许的忧伤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