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脩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
多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
水发黏篙绿,溪毛映渚春。
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
白话文翻译:
在洛水的岸边,我举行了春季的洗禊,
在湍急的水流中,捕获了两条白色的鳜鱼。
我常常感到羞愧,身为官吏却要来做捕鱼的人。
水面上长满了黏滑的绿色水草,溪边的毛儿映衬着春天的景色。
风沙暂时远去,我怀念江边的莼菜。
注释:
- 脩禊(xiū xì):古代春季举行的洗涤仪式,意在祈求健康。
- 洛之滨:指洛水的岸边。
- 素鳞:指白色的鱼鳞。
- 折腰吏:指低头做卑微工作的人,表达了作者的自谦。
- 水发黏篙绿:水面上长满了黏滑的水草,形容水的状态。
- 溪毛:溪边的草木。
- 紫线:可能指紫色的莼菜,具有春天的象征。
典故解析:
“脩禊”源于中国古代的春季习俗,通常与祈求健康、洗除晦气相关。此诗中的洗禊仪式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命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上巳日,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常在这一天举行洗禊活动,寓意祈求健康和长寿。诗人通过捕鱼的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是一首描写春日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作。诗的开篇就设定了一个春日的背景,诗人脩禊于洛水之滨,生动地描绘了春水流动、鱼跃的自然景象。通过“湍流得素鳞”的描写,诗人展示了捕获两条鳜鱼的喜悦,象征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诗中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尽管捕鱼是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活动,诗人却表达了对自己身份的反思,“多惭折腰吏”,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自嘲。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内涵。
后面的意象如“水发黏篙绿”和“溪毛映渚春”展现了春日水边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图景。最后一句“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则将自然与记忆连接,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增强了诗的情感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脩禊洛之滨:在洛水的岸边举行洗禊,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氛围。
- 湍流得素鳞:在湍急的水流中捕获了白色的鱼,表现了自然的馈赠。
- 多惭折腰吏:诗人自谦,暗示对官职的不满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水发黏篙绿:描绘了水草丰富的春日景象,增强了画面感。
- 溪毛映渚春:溪边的草木映衬着春天的气息,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 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美好记忆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素鳞”形象地描绘了鱼的纯洁。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洗禊的描写,结合捕鱼的活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传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鳜鱼”: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馈赠。
- “水草”:代表春天的生机与丰富的生态。
- “江莼”:象征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季洗禊活动主要是为了: A. 祈求健康
B. 祭祀神明
C. 迎接春天
D. 交流感情 -
诗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到: A. 自豪
B. 羡慕
C. 羞愧
D. 满意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 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偏向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