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修。
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
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
骊山宝衣尽,万古空冢丘。
白话文翻译:
秦始皇站在海边,想要修建这条通道,劳苦的百姓怎能完成这项伟业?
石桥已经断裂如彩虹,驰道上只见鹿和麋鹿在游玩。
车辙的痕迹早已消失,马的足迹也无处可寻。
骊山的宝衣早已陨落,千古以来只剩下空荡荡的冢丘。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帝:指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
- 观沧海:看着浩瀚的大海,这里象征着雄心壮志。
- 劳人:指辛苦的百姓。
- 修:修建,建造。
- 石桥:指古代的桥梁。
- 虹霓:形容桥如同彩虹般美丽。
- 驰道:通行的道路。
- 鹿麋:野生动物,象征自然的和谐。
- 车辙: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
- 马迹:马蹄留下的足迹。
- 骊山:古代的名山,传说是秦始皇的长生之地。
- 宝衣:象征荣耀和富贵的衣物。
- 冢丘:古代墓地的土堆,象征死亡和遗忘。
典故解析:
- 秦始皇的事迹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他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梦得,号神昇,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五言诗和律诗。其作品常表现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诞生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之际,梅尧臣以秦始皇的辉煌与衰败为背景,反思历史的无常和人类的渺小。
诗歌鉴赏:
诗中通过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与最后的空虚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和人世的短暂。开头“秦帝观沧海”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图景,显示出秦始皇的伟业与志向。然而,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逐渐揭示出那种伟大的背后是无数劳苦百姓的艰辛,以及最终的无奈与失落。石桥的断裂与驰道的荒凉,象征着历史的变迁,曾经的繁华如今已不复存在。最后两句提到骊山的宝衣已尽,万古空冢丘,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和历史遗忘的深刻感慨。整首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帝观沧海:秦始皇站在海边,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
- 劳人何得修:质疑那些辛勤劳动的百姓,暗示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承担如此伟大的工程。
- 石桥虹霓断:描绘了昔日辉煌的桥梁如今已断裂,暗示历史的衰败。
- 驰道鹿麋游:自然景象与人类历史的对比,显示出自然的悠然与人类的忙碌是多么的无奈。
- 车辙久已没:时间的流逝使一切痕迹消失。
- 马迹亦无留:同样的道理,历史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 骊山宝衣尽: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消逝。
- 万古空冢丘:最终只剩下空荡荡的墓丘,传递出死亡与遗忘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石桥虹霓断”用彩虹比喻桥的美丽,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历史的消逝。
- 拟人:自然景象(鹿麋)带有生动的情感,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流逝和人类存在的脆弱,表现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对未来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哲学性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海:象征辽阔与无尽,暗喻历史的深远。
- 石桥:代表人类的创造与成就,现已失落。
- 鹿麋:自然的生命,象征着和谐与宁静。
- 骊山:古代的名山,象征权力与荣耀的象征。
- 冢丘:死亡与遗忘的象征,暗示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秦始皇在诗中被称为哪个称谓? A. 皇帝
B. 秦帝
C. 大帝
D. 太宗 -
诗中提到的“车辙”指的是什么? A. 马蹄印
B. 车辆的痕迹
C. 行人足迹
D. 自然景象 -
“骊山宝衣尽”的意思是指什么? A. 自然的消亡
B. 权力与荣耀的消逝
C. 战争的结束
D. 人类的失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秦始皇驰道》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象,但梅尧臣更多的是反思历史的无常,而王之涣则是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记》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梅尧臣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