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王典史五首
自从大道裂,教法日益殊。
文学与政事,往往成两途。
簿书吏应俗,佔毕儒诚迂。
二者不相能,世道良可吁。
白话文翻译:
自从大道分裂以后,教化和法治的原则变得越来越不同。
文学与政治事务,常常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
文书和官吏迎合世俗,结果反而使得儒者变得愚钝。
这两者无法相互协调,真令人感到可悲。
注释:
- 大道:指的是最高的道理或真理,古代哲学中常指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
- 教法:指教化和法律,强调社会治理中的道德与法律的结合。
- 文学与政事:文学指的是文化、艺术等,政事指政治事务,暗示两者之间的对立。
- 簿书:指文书、文件,通常由官吏处理。
- 吏:指官吏,负责管理和执行政务的人。
- 儒:指儒学、儒者,强调道德伦理的学问。
- 迂:指思想或行为过于拘泥、繁琐。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大道”与“教法”体现了宋代社会对儒家思想与政治法治的讨论。诗人通过对比文学与政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与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宋代尤其明显,文学的追求与政治的现实存在着割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禾,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对时事的关注。其风格清新,常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是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化的时期。作为一种对时局的反思,诗人借助王典史这一人物表达了对当时道德与法律分裂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置于显微镜下,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忧虑。诗的开头便提到“大道裂”,这不仅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是一种对理想的失落感叹。诗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统合的教化和法治逐渐分离,导致了文学与政事的两极分化。诗中“簿书吏应俗”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官吏为迎合世俗而放弃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种现象让人感到无奈与悲哀。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社会关系,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也流露出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从大道裂:自从理想的道理分裂之后,社会的道德标准变得混乱。
- 教法日益殊:教化与法律的原则越来越不同,难以统一。
- 文学与政事:文学与政治事务逐渐脱节,各自发展。
- 往往成两途:常常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各自为政。
- 簿书吏应俗:文书和官吏迎合世俗的需求。
- 佔毕儒诚迂:结果使得儒者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切实际。
- 二者不相能:两者之间无法相互协调,形成对立。
- 世道良可吁:面对这样的局面,真让人感到悲叹。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大道”和“教法”的分裂,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排比:多次使用“文学与政事”,强调两者的对立。
- 反问:最后一行的感叹,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与法律失调的深刻忧虑,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强调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应当更为紧密,而不是各自为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道:象征着理想与真理。
- 教法:象征着道德与法律的结合。
- 文学:象征着文化与思想。
- 政事:象征着权力与治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从大道裂”中“大道”是指什么?
- A. 最高的道理
- B. 具体的法律
- C. 文学作品
- D. 社会风俗
-
诗中“文学与政事”意指什么?
- A. 文化和政治事务的融合
- B. 文化与政治的分裂
- C. 政治对文学的压制
- D.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赞美官吏
- B. 反思社会道德的分裂
- C. 追求个人理想
- D. 描绘田园风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熊禾的诗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道德伦理的冲突,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理想与豪情壮志。二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