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时间: 2025-01-01 10:15: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郭晓山横,沙堤骋游骑。
晴曦漾湖绿,高柳入天翠。
残荷两三柄,犹覆沙鸥睡。
隔岭闻疏钟,丛篁抱古寺。
游心千佛场,拾级三摩地。
石屋梦泉声,香厨新笋味。
何当此息机,萧然屏尘累。
白话文翻译:
出城后,晨曦照耀着横亘的山脉,沙堤上骑马游玩。
阳光照耀下的湖水波光粼粼,苍翠的高柳直入云天。
残留的荷花寥寥可数,依然覆盖着沙滩上的鸥鸟在沉睡。
隔着山岭,隐约听到稀疏的钟声,竹林环绕着古老的寺庙。
游荡的心思来到了千佛殿,踏上台阶来到三摩地。
石屋里传来梦中的泉水声,香厨房散发着新鲜竹笋的味道。
何时能在此处放下心中的纷扰,清静地屏弃世俗的烦恼。
注释:
- 郭:城墙外,指城市的边缘。
- 骋:驰骋,表示骑马游玩。
- 晴曦:晴朗的晨光。
- 漾:波动、荡漾。
- 犹:仍然。
- 覆:覆盖。
- 疏钟:稀疏的钟声。
- 丛篁:竹林。
- 三摩地:梵语,意为“静坐”或“禅定”。
- 香厨:做饭的地方,象征美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慰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色与佛教意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天竺寺》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与禅意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晨曦中的山水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开篇的“出郭晓山横”,通过“出郭”这一动作引导读者走出城市的喧嚣,进入自然的怀抱,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接着,湖水的“晴曦漾”与高柳的“入天翠”相结合,生动描绘出清晨的美丽画面,给人一种清新而舒畅的感觉。
“残荷两三柄,犹覆沙鸥睡”一句,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后面几句中,诗人提到“隔岭闻疏钟”,既引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彰显了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游心千佛场,拾级三摩地”,则直接表露出诗人对禅意空间的向往,体现出他希望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安宁的心灵寄托。
最后两句“何当此息机,萧然屏尘累”,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纷扰世事的反思,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句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晓山横:描绘诗人走出城郭,迎接晨曦,山脉横亘。
- 沙堤骋游骑:骑马在沙堤上游玩,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
- 晴曦漾湖绿:清晨的阳光照耀在绿色的湖面,波光粼粼。
- 高柳入天翠:高大的柳树直入天空,展现生机盎然的自然。
- 残荷两三柄:仅有几片残荷,象征生命的短暂。
- 犹覆沙鸥睡:沙滩上的鸥鸟依然在沉睡,表现静谧的氛围。
- 隔岭闻疏钟:远处传来稀疏的钟声,增添了禅意。
- 丛篁抱古寺:竹林环绕着古老的寺庙,传达出幽静感。
- 游心千佛场:心灵游走于千佛殿,体现对精神的追求。
- 拾级三摩地:缓步走上通往禅定的台阶,表现内心的宁静。
- 石屋梦泉声:石屋内传来泉水声,象征安宁与舒适。
- 香厨新笋味:厨房飘散竹笋的香气,体现对简单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 何当此息机:期望在此放下心中的纷扰。
- 萧然屏尘累:希望能清净心灵,摆脱尘世的累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心灵的宁静。
- 对仗:如“晴曦漾湖绿,高柳入天翠”,形成和谐的对称。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化的情感,如“犹覆沙鸥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佛教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心灵解放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曦: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湖水:代表内心的平静与清澈。
- 高柳:象征生机与向上。
- 残荷: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钟声:代表精神的寄托与宁静的氛围。
- 竹林:象征隐逸与安静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出郭晓山横”意指: A. 进入城市
B. 走出城市
C. 山横亘于湖面 -
“隔岭闻疏钟”中的“疏钟”指: A. 清脆的钟声
B. 稀疏的钟声
C. 嘈杂的钟声 -
诗中提到的“三摩地”是指: A. 一种食物
B. 一种修行状态
C. 一种建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宁静的心境,表现出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杜甫的《春望》则对比出战乱与自然美的冲突,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忧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清人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