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碧亭三首》
时间: 2025-01-04 12:15:11意思解释
涵碧亭三首
作者: 曹冠 〔宋代〕
原文展示:
杖藜乘兴纵幽寻,
野寺松篁蔼翠阴。
流水潺湲如有恨,
白云舒卷本无心。
龙钟谁识天津叟,
高卧曾为梁甫吟。
静秦瑶琴聊自适,
只应风月是知音。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去探寻幽静的地方,
在野外的寺庙中,青松和竹林遮蔽着翠绿的阴影。
潺潺流水似乎带着无尽的怨恨,
而白云自由地舒展收缩,完全无情。
谁能识得这位年迈的天津老人,
他曾在这里高卧吟唱《梁甫吟》。
静静地弹奏秦瑶琴,聊以自娱,
只要风月相伴,便是知音。
注释:
- 杖藜:拄着用来行走的拐杖。
- 幽寻:探寻幽静之处。
- 松篁:松树和竹子,象征自然的宁静。
- 潺湲:水流声,形容流水的声音。
- 天津叟:指年老的人,可能是指诗人自己。
- 梁甫吟:古诗《梁甫吟》出自《楚辞》,表达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冠,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曹冠游历涵碧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及对高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环境,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开篇即以“杖藜乘兴”引入,表现出诗人兴致盎然的状态,接着描绘了“野寺松篁”的自然环境,展现出典雅的山水意境。流水的细腻描写和白云的无情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依恋,最后以“风月是知音”点题,强调了自然与心灵的共鸣。整体上,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藜乘兴纵幽寻”:诗人拄着拐杖,心情愉悦地去探寻幽静之地。
- “野寺松篁蔼翠阴”:描绘了野外寺庙中松树和竹林的美丽景象。
- “流水潺湲如有恨”:流水声似乎带有不尽的怨恨,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寄托。
- “白云舒卷本无心”:白云自由地飘动,象征着无情的自然。
- “龙钟谁识天津叟”:感叹无人知晓年迈的自己,表达孤独感。
- “高卧曾为梁甫吟”:回忆自己曾高卧吟唱《梁甫吟》,抒发对过往的怀念。
- “静秦瑶琴聊自适”:弹奏秦瑶琴,享受宁静的生活。
- “只应风月是知音”:认为只有自然的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知音。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流水的“怨恨”与白云的“无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高卧曾为梁甫吟”勾起对往日的感慨,既有怀旧之情,也有对现状的满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淡泊、闲适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藜:象征人生的经历与智慧。
- 松篁:代表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寄托。
- 白云:象征自由与无情的自然。
- 秦瑶琴:代表高雅的艺术追求与自我娱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拐杖
- C. 一种乐器
- 答案: B
-
“流水潺湲如有恨”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情感
- B. 诗人的情感
- C. 对过去的怀念
- 答案: B
-
诗人认为谁是他的知音?
- A. 朋友
- B. 风月
- C. 自己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曹冠的《涵碧亭三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情感的表达,但曹冠更偏向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孤独的感慨。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均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