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暮春寿太守)》
时间: 2025-01-04 08:00:04意思解释
念奴娇(暮春寿太守)
作者: 赵师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楚天春晚,尽替了,残红点成层碧。
蝴蝶蜂儿娇未足,舞破游丝千尽。
一夜风高,满天清露,冷浸琼楼彻。
遮鸾绕凤,使君不是凡骨。
游荡偶尔人间,铃斋谈笑,好作龚黄匹。
火急功成天上去,却问蓬莱消息。
酒泻鹅儿,十分金盏,染就眉间色。
满城争看,一封鹗荐飞入。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楚国天空,残存的花瓣在碧绿的草地上点缀。蝴蝶和蜜蜂虽然娇媚,但仍无法与这春天的美景相媲美,轻柔的丝线在风中舞动,仿佛一夜之间,清风高扬,满天的露水将琼楼浸透。遮蔽鸾鸟与凤鸟的美丽,使得在此处的君子并非凡人。偶尔在世间游荡,铃声响起,谈笑风生,犹如古代的龚黄。急切地想要成功,直奔天上,却还在询问蓬莱的消息。酒洒在鹅卵石上,金杯满盈,染上了眉间的风情。满城的人们争相观看,一封鹗鸟所带来的荐信飞入。
注释
- 楚天春晚:楚国的春天即将结束,天气渐晚。
- 残红:残余的花瓣。
- 舞破游丝:形容蝴蝶翩翩起舞,丝线被舞动得凌乱。
- 琼楼:指精美的楼阁,常用作描绘仙境的意象。
- 遮鸾绕凤:形容美丽的景象或人物。
- 龚黄:指古代名士,象征高雅的谈吐和情趣。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律(生卒年不详),字景山,号蓬莱居士,宋代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著称。赵师律在词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春末,时值作者为寿太守祝寿之际,借用自然景色表达对寿辰的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赵师律的《念奴娇(暮春寿太守)》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词作,展现了春天的迷人景色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开篇以“楚天春晚”点明时节,展现了春天的尾声,映衬出一种淡淡的伤感。残红与层碧的对比,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接下来的描绘中,蝴蝶与蜜蜂的轻盈舞动,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景,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词中提到的“琼楼”和“遮鸾绕凤”,不仅展现了美丽的意象,也暗示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而“游荡偶尔人间”的句子则透露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传达出对名士风范的向往。最后,关于“蓬莱消息”的提问,既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词无论是在意境还是情感上,都展现出赵师律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令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情的暖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天春晚:描绘楚地的春天即将结束,给人一种季节交替的感触。
- 尽替了,残红点成层碧:残花点缀在绿草之上,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 蝴蝶蜂儿娇未足:蝴蝶和蜜蜂虽美,但依然不够。
- 舞破游丝千尽:轻盈的舞动使得丝线散乱,生动形象。
- 一夜风高,满天清露:描绘夜晚清风和露水的景象,营造宁静的氛围。
- 冷浸琼楼彻:露水湿透了楼阁,增加了幽雅的气氛。
- 遮鸾绕凤:隐喻美丽的人或事物。
- 使君不是凡骨:赞美寿太守的非凡品格。
- 游荡偶尔人间:形容偶尔游荡于世间的洒脱心态。
- 铃斋谈笑:指轻松的社交场合。
- 好作龚黄匹:形容志趣相投的友谊。
- 火急功成天上去:急于成就事业,渴望飞升。
- 却问蓬莱消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酒泻鹅儿:酒洒在鹅卵石上,形象生动。
- 十分金盏:形容酒杯满盈,寓意庆祝。
- 染就眉间色:美酒渲染了眉目,增添情感色彩。
- 满城争看:全城的人们都来观看,气氛热烈。
- 一封鹗荐飞入:象征着好消息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遮鸾绕凤”形容美好事物。
- 拟人:蝴蝶和蜜蜂的描绘。
- 对仗:如“酒泻鹅儿,十分金盏”。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春天短暂而美好的感慨,同时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感深厚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蝴蝶:象征着美丽与轻盈。
- 琼楼: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蓬莱:象征着仙境与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词中提到的“遮鸾绕凤”主要是形容什么?
- A. 风景
- B. 美丽的人或事物
- C. 寿太守的品格
-
“酒泻鹅儿,十分金盏”中的“鹅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酒器
- C. 一种食物
答案:
- B. 宋代
- B. 美丽的人或事物
- B. 一种酒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赵师律的《念奴娇(暮春寿太守)》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出对春天的细腻描写,但赵师律更注重于朋友的祝福和人生理想,而李清照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思乡之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