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一首》

时间: 2025-01-01 11:20:46

昏昏健忘废专精,默坐空斋忽自惊。

少作回看如两手,旧书重读似前生。

却疑安世知三箧,不晓睢阳记一城。

莫怪诗成呼烛写,晓窗追忆欠分明。

意思解释

健忘一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昏昏健忘废专精,
默坐空斋忽自惊。
少作回看如两手,
旧书重读似前生。
却疑安世知三箧,
不晓睢阳记一城。
莫怪诗成呼烛写,
晓窗追忆欠分明。


白话文翻译:

我昏昏沉沉,健忘成性,忘却了专心致志,
静坐在空旷的书斋中,忽然感到惊讶。
稍微回头看看,感觉就像是两只手,
重读旧书,仿佛是在重温前生的记忆。
不知安世知三箧的典故,
也不知道睢阳城的记忆为何如此模糊。
不要怪我写诗时,点燃蜡烛作伴,
晨曦中追忆往事,却总是模糊不清。


注释:

  • 昏昏健忘: 形容精神恍惚,记忆模糊。
  • 废专精: 形容废弃了专心致志的态度。
  • 默坐空斋: 静静地坐在空荡荡的书房中。
  • 安世知三箧: 指《史记》中“安世知三箧”之典,讲述对历史的遗忘。
  • 睢阳记一城: 睢阳为古地名,暗指对往事的模糊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用之,号阮亭,宋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北方的风土人情而知名。其诗风典雅而有深度,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记忆力减退的感慨,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当下的无奈。写作时期正值南宋,社会动荡,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外在环境的矛盾交织。


诗歌鉴赏:

《健忘一首》通过描绘诗人在独自书斋中的思考,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对记忆的无奈与追忆。诗人首先以“昏昏健忘”开篇,便以一种自嘲的语气引入,展现了他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接下来的“少作回看如两手”,则通过手的比喻,表现出他对于过去的模糊回忆,似乎在指向那些记忆中的点滴,虽近在咫尺,却又无从把握。

在“旧书重读似前生”一句中,诗人通过重读旧书的行为,强调了历史与个人经历的交融。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温一种前生的感受,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自身经历的疑惑。

接下来的“却疑安世知三箧”,则引出了对历史的思考,诗人对历史典故的不解,反映出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无奈感。最后一句“晓窗追忆欠分明”,将这种模糊的追忆推向高潮,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的追忆虽深,却始终无法清晰呈现。

整首诗以感伤的基调,展现了一个诗人对生命、记忆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昏昏健忘废专精: 诗人自述精神恍惚,专心致志的能力丧失。
    • 默坐空斋忽自惊: 在书房中静坐,突然意识到自己所遗忘的。
    • 少作回看如两手: 回顾过去的记忆,似乎像是手中无物。
    • 旧书重读似前生: 再次阅读旧书,感受到似曾相识的前生体验。
    • 却疑安世知三箧: 对历史典故的模糊感到困惑。
    • 不晓睢阳记一城: 忘却了重要的历史记忆。
    • 莫怪诗成呼烛写: 不要责怪我在烛光下写诗。
    • 晓窗追忆欠分明: 清晨的窗前追忆往事,感到模糊不清。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少作回看如两手”将回忆隐喻为手,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加了音韵的美感。
  •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记忆的脆弱性,反映出作者对历史、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昏昏: 象征着人对现实的迷茫与困惑。
  • 空斋: 代表孤独与静谧,诗人内心的沉寂。
  • 旧书: 代表过去的经历与记忆,重读则显现出时间的流逝。
  • 蜡烛: 暗喻对知识的追求与启迪,虽微弱却充满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如何描述自己的健忘状态?

    • A. 精力充沛
    • B. 昏昏沉沉
    • C. 清晰明了
  2. “旧书重读似前生”说明了什么?

    • A. 对书本的热爱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中提到的“安世知三箧”是指什么?

    • A. 一种书籍
    • B. 一个历史典故
    • C. 一种生活方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健忘一首》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