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白话文翻译
离别之后,不知道你在远方的情况如何。
眼前触目所见的都是凄凉,心中不禁感到无尽的闷闷不乐。
我们渐渐疏远,渐渐没有音信,
在辽阔的水面上,鱼儿沉没,我又该向何处去问。
夜深时分,风吹竹子,敲打出秋天的韵律。
万千的树叶声声入耳,皆是心中无尽的怨恨。
我在床上斜倚着单枕,梦中想要寻你,
可梦总是没有实现,灯火也渐渐熄灭。
注释
字词注释
- 别后:分开之后。
- 不知君远近:不知道你在远方的情况。
- 触目:眼前所见。
- 凄凉:凄惨、悲凉。
- 渐行渐远:逐渐疏远。
- 水阔鱼沉:水面宽广,鱼儿沉没,形容无处可问。
- 万叶千声:形容树叶的声音非常多。
- 故欹单枕:单独倚靠在枕头上。
- 梦又不成:梦没有实现。
- 灯又烬:灯火又熄灭。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情感表达卻与古代文人对离别、孤独和思念的普遍主题相呼应,反映了士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文风清新、自然,倡导散文写作,著有《醉翁亭记》等。诗词方面,他擅长小令,情感细腻,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木兰花》作于离别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那时,士人的离别常常伴随着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情感更加深沉。
诗歌鉴赏
《木兰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句通过离别后的不知情况引入,表现了对朋友的牵挂。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凄凉景象的感受,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诗人用“触目凄凉”来形容自己所见的无尽悲凉,表达心中压抑的情绪。后面“水阔鱼沉”的意象,暗示了与友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无奈,似乎连问候的方式也变得困难。
夜深时分,风竹的声音传来,诗人感受到秋天的韵律,而“万叶千声皆是恨”,则体现了诗人的心情愈加沉重。在梦中对朋友的寻觅,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后不知君远近:表达分离后对朋友近况的关心与不安。
- 触目凄凉多少闷:描绘眼前景象的悲凉,引发心中的闷闷不乐。
- 渐行渐远渐无书:暗示与友人的联系逐渐减少,表达心中的失落与焦虑。
- 水阔鱼沉何处问:用鱼沉的意象表现出无处可问的无奈。
- 夜深风竹敲秋韵:描写夜深时分自然之声,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 万叶千声皆是恨:体现内心的怨恨与不满,情感愈加深重。
- 故欹单枕梦中寻:在孤独的夜晚,斜倚在枕头上,梦中呼唤友人。
- 梦又不成灯又烬:梦境没有实现,象征着对友人渴望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风竹声与心中怨恨的连接。
- 对仗:如“水阔鱼沉”与“梦又不成”,形成意境的对比。
- 拟人:将风竹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孤独与失落,情感深沉且细腻,反映了士人在离别后内心的挣扎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距离、隔阂。
- 鱼:代表友谊的沉寂与失落。
- 竹:象征自然之声,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 梦:表示对友人的渴望与追寻。
- 灯:象征希望与光明,灯熄灭则意味着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水阔鱼沉”意指什么?
A. 水面宽广,鱼游得快
B. 友人难以联系,情感隔阂
C. 鱼沉入水底,代表悲伤
D. 无法捕捉到鱼 -
诗中描绘的夜深时分的景象是?
A. 明亮的月光
B. 风竹敲秋韵
C. 繁星点点
D. 暴风骤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离别的思念。
- 秦观《鹊桥仙》:描绘相思之情,情感细腻。
诗词对比
对比欧阳修的《木兰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以离别为主题,但表现手法不同。欧阳修侧重于孤独与思念的深沉,李清照则更加强调女性的柔情与细腻,二者均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欧阳修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