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宇 其二
刘克庄
祖佐文忠幕,初新肃悯祠。
昔曾瞻古柏,今始识孙枝。
西鄙方头重,南辕若背驰。
汉朝如谕蜀,草檄舍君谁。
白话文翻译:
我祖父曾在文忠公的幕府中辅佐他,如今刚刚在肃悯祠中新修。
曾经仰望那古老的柏树,现在才开始认识到孙枝的美。
西边的地方似乎沉重无比,南方的马车却好像在背道而驰。
汉朝就像对蜀地的召唤,那草书的檄文又能托付给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祖佐:指祖父的辅佐者。
- 文忠:文忠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常用作对忠诚之士的称呼。
- 肃悯祠:供奉有德行的人的庙宇。
- 古柏:古老的柏树,象征长寿和坚韧。
- 孙枝:指孙子或后代,寓意新的生命与希望。
- 西鄙:西方的偏僻地方。
- 方头重:形容沉重的感觉。
- 南辕北驰:形容方向相反,寓意事物的发展不如意。
- 汉朝:指中国历史上的汉朝。
- 草檄:草书的诏文,古代传达命令的文书。
典故解析:
- 汉朝如谕蜀:指汉朝时期,刘备建立蜀汉,表明对蜀地的重视。
- 草檄:历史上,檄文常用于传达紧急命令或号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彦甫,号白云,宋代诗人,出生于福建省。他的诗风清新高远,擅长山水田园诗,尤以豪放的气质著称,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对故人和历史的怀念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交织而成,体现了刘克庄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开头两句回顾了祖辈的历史,强调了文忠公的影响力,表现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昔曾瞻古柏,今始识孙枝”一句,既有对古老历史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受。
接下来的“西鄙方头重,南辕若背驰”,则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忧虑。诗人以“南辕北驰”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当下政治局势的失望与无奈,似乎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理想的目标背道而驰。最后两句“汉朝如谕蜀,草檄舍君谁”,既是一种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拷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忠义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祖佐文忠幕:提到祖父曾在文忠公的幕府,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
- 初新肃悯祠:表明肃悯祠的建立,象征着对先贤的纪念。
- 昔曾瞻古柏:曾经仰望古老的柏树,寄托了对历史的怀念。
- 今始识孙枝:现在才认识到后代的生机,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 西鄙方头重:西方偏僻之地的沉重感,隐喻对国家现状的担忧。
- 南辕若背驰:南方的方向与目标相悖,体现出对当下政治困境的失落。
- 汉朝如谕蜀:汉朝对蜀地的关照,暗含对历史的追寻。
- 草檄舍君谁:对未来的不安和对忠义的追问,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南辕北驰”,形象地表达了方向的相悖。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与对后代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柏:象征长寿与坚韧,代表着历史与文化。
- 孙枝:象征新生和未来,寄托着对后代的希望。
- 草檄:象征历史的召唤与命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忠”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诸葛亮
- C) 文忠公
- D) 王安石
-
“南辕北驰”意指什么?
- A) 方向一致
- B) 目标相悖
- C) 行动迟缓
- D) 计划成功
-
诗人通过“古柏”表达了对什么的怀念?
- A) 自己的青春
- B) 先贤和历史
- C) 自然风光
- D) 国家荣光
答案:
- C) 文忠公
- B) 目标相悖
- B) 先贤和历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追忆,情感更为豪放;而刘克庄则更为细腻和忧虑,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宇 其二》这首诗,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相关背景,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热爱古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