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警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笔枯砚燥自伤悲,
文体全关气盛衰。
倚马纵允挥万字,
骑驴尚足课千诗。
奉盘谁可推盟主,
撼树人方谤老师。
疑有更深于此者,
入山十载试精思。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笔墨干枯,砚台也变得干燥,感到无比悲伤。
文体的好坏全在于气息的盛衰。
我倚着马儿,纵情挥洒,写出万言文章;
即便骑着驴子,也能教出千首诗歌。
谁能够推举我为盟主呢?
只有那些撼动大树的人,才会谤议我的老师。
我怀疑还有更深的道理在此,
所以在山中探求已十年,努力思考。
注释:
- 笔枯砚燥:笔墨干枯,砚台干燥,形容写作的艰难。
- 文体:指文章的风格和形式。
- 气盛衰:文风的兴盛与衰退与心气的状态有关。
- 倚马:借助马匹来写作,形容行文流畅。
- 骑驴:骑驴写诗,形容写作的随意。
- 奉盘:指推举的意思。
- 撼树人:指那些能撼动大树的人,隐喻有能力的人。
- 入山十载:比喻潜心研究、探索的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君实,号天池,晚号湖海居士,南宋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律诗著称。他的作品风格严谨,内容常反映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警来反思自己的创作状态与人生哲学,表达对文艺创作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自警》是刘克庄对自身创作状态的深刻反思与警醒。诗的开头通过“笔枯砚燥”表达了写作时的困境,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伤。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感叹,更是对精神状态的自我审视。接着,诗人提出文体的好坏与个人气息的盛衰密切相关,强调了内心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倚马纵允挥万字,骑驴尚足课千诗”,展现了诗人创作的豪情与自信,尽管形式上有些随意,但真正的才华与热情是不能被低估的。接下来的“奉盘谁可推盟主,撼树人方谤老师”,则引入了对社会评价的思索,反映了诗人在追求创作的同时,内心对地位与认可的渴望与质疑。
最后两句“疑有更深于此者,入山十载试精思”更是诗人自我鞭策的体现,表示对更深层次真理的探求。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创作与社会认同的深入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追求,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笔枯砚燥自伤悲:用笔与砚台的干枯象征创作灵感的枯竭,表达诗人内心的悲伤。
- 文体全关气盛衰:强调创作质量与作者内心气息的关系,暗示情感波动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 倚马纵允挥万字:表明诗人的创作风格自由奔放,充满激情与才华。
- 骑驴尚足课千诗:即便条件有限,依然可以进行大量的创作,体现诗人的自信与才华。
- 奉盘谁可推盟主:反映对社会地位与认可的渴望,质疑谁能在文坛中推举自己。
- 撼树人方谤老师:指那些能撼动大树的人才会批评老师,暗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境遇。
- 疑有更深于此者:表达对更深层次道理的思索,暗示追求真理的决心。
- 入山十载试精思: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倚马纵允”和“骑驴尚足”,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笔枯砚燥”比喻创作灵感的匮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通过“树”和“人”象征创作与社会评价的复杂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创作状态的反思与警醒,强调内心修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 笔:象征写作与创作灵感。
- 砚:象征文人身份与文化积淀。
- 马:象征自由与灵活的创作方式。
- 驴:象征平凡与坚持,表明在困境中依然努力。
- 树:象征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 山:象征深厚的学问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笔枯砚燥”主要是表达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悲伤
C. 无所谓
D. 愤怒 -
“倚马纵允”描绘了什么样的写作状态? A. 自由奔放
B. 束缚受限
C. 随意潦草
D. 认真严谨 -
“入山十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财富
B. 权力
C. 知识与真理
D. 名声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反映了个人对创作的思考与坚持。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同样表达了对人生与事业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自警》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深思,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自我警醒,陆游则多了一层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