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徐应卿于都下要之同归不可索诗因作》
时间: 2025-01-17 10:0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邂逅徐应卿于都下要之同归不可索诗因作 赵蕃 〔宋代〕 铅山假尉怀初识,祖印依僧忆屡过。 看镜余今叹斑白,束书君亦尚奔波。 肯因艇子俱归否,扪此空囊奈若何。 好并千岩学诗去,侯门弹铗为悲歌。
白话文翻译:
在都城偶然遇见徐应卿,想邀请他一同归去却未能如愿,于是作诗以记。 我初次认识他时,他正担任铅山假尉;回忆起他常去祖印寺依僧而居。 照镜子时,我感叹自己已白发斑斑;而你依然忙碌奔波。 你是否愿意与我一同乘船归去?摸着空空的囊袋,我该如何是好。 我愿意与千岩一起学习诗歌,而在侯门中弹剑悲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铅山假尉:指徐应卿曾任铅山(今江西铅山)的假尉(代理县尉)。
- 祖印:指祖印寺,位于某地,徐应卿常去的地方。
- 斑白:指头发花白。
- 束书:指整理书籍,准备出行。
- 艇子:小船。
- 扪此空囊:摸着空空的囊袋,形容贫穷。
- 千岩:可能指某位诗人或诗友。
- 侯门弹铗:在贵族门第中弹剑,指在权贵中表达不满或悲愤。
典故解析:
- 侯门弹铗: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弹剑而歌,表达不满。这里比喻在权贵中表达悲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感受到作者与徐应卿的友情及对时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赵蕃在都城偶然遇见徐应卿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时世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作者与徐应卿的邂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时世的感慨。诗中“看镜余今叹斑白”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友人奔波的关心。“肯因艇子俱归否,扪此空囊奈若何”则透露出作者对归隐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最后两句“好并千岩学诗去,侯门弹铗为悲歌”,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权贵的悲愤,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铅山假尉怀初识:回忆初次认识徐应卿时,他正担任铅山假尉。
- 祖印依僧忆屡过:回忆徐应卿常去祖印寺依僧而居。
- 看镜余今叹斑白:照镜子时,感叹自己已白发斑斑。
- 束书君亦尚奔波:徐应卿依然忙碌奔波。
- 肯因艇子俱归否:询问徐应卿是否愿意与自己一同乘船归去。
- 扪此空囊奈若何:摸着空空的囊袋,表达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 好并千岩学诗去:愿意与千岩一起学习诗歌。
- 侯门弹铗为悲歌:在权贵中表达悲愤。
修辞手法:
- 比喻:“看镜余今叹斑白”用镜子中的白发比喻时光流逝。
- 对仗:“铅山假尉怀初识,祖印依僧忆屡过”中“铅山”与“祖印”、“怀初识”与“忆屡过”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与时世感慨。通过作者与徐应卿的邂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时世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权贵的悲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铅山:徐应卿曾任假尉的地方,象征着他的过去。
- 祖印寺:徐应卿常去的地方,象征着他的精神寄托。
- 斑白:作者的头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空囊:作者的囊袋,象征着贫穷和困境。
- 千岩:可能指某位诗人或诗友,象征着诗歌的学习和追求。
- 侯门:权贵的门第,象征着权贵和悲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铅山假尉”指的是谁? A. 赵蕃 B. 徐应卿 C. 千岩 答案:B
-
“看镜余今叹斑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 对归隐的向往 答案:B
-
“侯门弹铗为悲歌”中的“侯门弹铗”出自哪个典故? A. 《战国策·齐策四》 B. 《史记·孟尝君列传》 C.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词对比:
- 赵蕃此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友情和对过去的回忆,但赵蕃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时世的感慨和对归隐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