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游伯均裕斋夜无蚊蚋熟寐达旦》
时间: 2025-01-01 15:2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游伯均裕斋夜无蚊蚋熟寐达旦
作者: 李吕 〔宋代〕
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
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
荆棘不产茅山帝,天台有菌皆可尝。
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夜宿友人家中,虽说夜里没有蚊虫的困扰,却仍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烦恼。诗中提到,友人因官职显赫,生活富裕,根本不需要亲自驱赶蚊虫。接着,诗人又借用荆棘和茅山帝、天台的菌类,表达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思索。最后,诗人寄希望于友人能够守住那些有益于民众的道理,让不良的事物得到改正。
注释:
- 雷针:比喻能引发强烈反应的东西,这里形容说话的方式引起的影响。
- 咂:指用嘴唇接触。
- 膏血:形容富贵和权势的背后往往有血的代价。
- 荆棘与茅山:荆棘不出茅山帝,意指出身寒微,无法得到高贵的地位。
- 天台:指天台山,因其盛产灵芝等药材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诗风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关注社会民生,常在作品中抒发对人性与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夜晚,诗人在友人家中住宿,因夜间无蚊虫打扰而引发的思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观察。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夜晚,将个人的体验与对社会的反思相结合,展示了诗人深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对比,描述了主人在权势地位下的安逸与隐含的社会不公,暗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力。诗中对于荆棘的比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传达了对天台山菌类的赞美,象征着自然的馈赠和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最后一句更是直白地寄希望于友人能够秉持正道,回归善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未来的期望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处处如雷针在舌:形容语言犀利,像雷电一样引人注意。
- 咂肤成群难扑灭:虽然没有蚊虫,但烦恼依旧如影随行,难以驱散。
- 主人作官重膏血:主人因其职位显赫,生活中却是高压与牺牲的代价。
- 未劳挥拂蚊自绝:主人不需要亲自驱赶蚊虫,生活优越。
- 荆棘不产茅山帝:比喻出身的艰难,使得高贵的地位难以企及。
- 天台有菌皆可尝:赞美自然的丰盈与人类的智慧。
- 期君守此化民术:期望友人能秉持良知,影响周围的人。
- 异类尽令回善良:希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能够得到改善,回归善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语言比作雷针,形象地表达了言语的力量。
- 对仗:上下联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荆棘、菌类等自然意象象征着人性和社会的多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骚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针:象征着尖锐的言辞与社会的敏感。
- 蚊虫:象征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
- 荆棘:象征困境与艰难的出身。
- 天台菌类:象征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雷针”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诗人的性格
- B. 语言的影响力
- C. 自然现象
-
“荆棘不产茅山帝”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社会地位的高低
- B.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 C. 友人的生活
-
诗人希望友人能够:
- A. 追求名利
- B. 坚持良知
- C. 享受生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在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方面的不同表现,李白更偏向于豪放洒脱,而杜甫则关注人间疾苦,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怀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吕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