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雁门作)》

时间: 2025-01-08 00:43:33

千山青比妆眉浅。

却奈眉峰远。

玉人元自不禁秋。

更算恼伊深处、月当楼。

分携不见凭阑际。

只料无红泪。

万千应在锦回纹。

嘱付断鸿西去、问行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雁门作)
作者: 王安中 〔宋代〕

千山青比妆眉浅。
却奈眉峰远。
玉人元自不禁秋。
更算恼伊深处月当楼。
分携不见凭阑际。
只料无红泪。
万千应在锦回纹。
嘱付断鸿西去问行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山景,与女子妆容的轻淡相比,显得更加苍青。虽然眉峰遥远,令人无法触及。美人本来对秋天就无可奈何,更何况那深处的月光照耀在楼台之上,令她心生烦恼。分开后在栏杆边无法再见,只能猜测她心中是否有无尽的泪水。所有的情感似乎都在那些锦绣的回纹中,托付给那断鸿,西去问询行云的消息。

注释

  • 千山青:形容远山的颜色青翠,似乎与女子的妆容轻淡相对比。
  • 妆眉:指的是女子的眉毛,化妆过的眉毛。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
  • 深处月当楼:意为在楼台深处的月光下,暗示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愫。
  • 凭阑际:在栏杆边,形容一种等待和思念的状态。
  • 红泪:指女子因思念而流泪的情形。
  • 锦回纹:指华丽的纹理,象征着美好和珍贵的情感。
  • 断鸿:孤独的鸿雁,象征着分离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中,宋代词人,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风格优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代背景。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映射个人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虞美人(雁门作)》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诗人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交织的方式,展现出一种浓烈的思念之情。开篇以“千山青比妆眉浅”引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女子的妆容进行对比,暗示出一种苍凉与孤独的美。眉峰的遥远象征着无法触及的渴望,而“玉人元自不禁秋”则传达出对美人无奈的情感,似乎她的美丽无法抵挡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分携不见凭阑际”的描写,揭示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表现出对相聚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无红泪”暗示着内心的苦楚与压抑,而“万千应在锦回纹”则通过华美的意象,强调出情感的复杂与深刻。最后以“断鸿西去问行云”作为结尾,既是对离别的追忆,又是对未来的期盼,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更加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山青比妆眉浅:开篇以自然景色与女子妆容对比,设定了诗的情感基调。
  2. 却奈眉峰远:强调了对美人情感的遥不可及,暗含思念之苦。
  3. 玉人元自不禁秋:女子虽然美丽,但对秋天的无奈显露出脆弱与无助。
  4. 更算恼伊深处月当楼:月光照耀在楼台,加重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5. 分携不见凭阑际:表达了对分离的惆怅与思念,无法再见的无奈。
  6. 只料无红泪:暗示女子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情感的伤痛。
  7. 万千应在锦回纹:美好的情感虽多,但却像锦绣般难以捉摸。
  8. 嘱付断鸿西去问行云:用鸿雁和行云象征离别,寄托对未来的期盼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山青”比喻女子的妆容,增强了情感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惆怅,借景抒情,情感真挚而细腻,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象征着遥远的距离与无尽的思念。
  • 玉人:代表着美丽与心灵的渴望。
  • :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鸿雁:象征离别与传递信息的媒介。
  • 行云:象征着自由与不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山青比妆眉浅”中“青”指什么?

    • A. 绿色
    • B. 苍青
    • C. 蓝色
  2. “玉人元自不禁秋”中的“玉人”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美丽的女子
    • C. 秋天
  3. 诗中“分携不见凭阑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王安中与李清照在表达思念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二者都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安中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