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宫斋祭呈司封吴舍人》

时间: 2024-10-17 05:10:32

宝锁轰霄启玉晨,风恬雪霁净先尘。

东皇太一紫坛晓,世界大千青陆春。

藜杖流光环佩集,鏠旗斂影豆笾陈。

乐歌须仗甘泉笔,斧藻天家泰道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一宫斋祭呈司封吴舍人
作者: 洪咨夔

宝锁轰霄启玉晨,
风恬雪霁净先尘。
东皇太一紫坛晓,
世界大千青陆春。
藜杖流光环佩集,
鏠旗斂影豆笾陈。
乐歌须仗甘泉笔,
斧藻天家泰道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太一宫祭祀的盛大场景。宝锁声响,开启了美好的清晨,风静雪霁,洗净了尘埃。天帝东皇的紫坛在晨曦中显现,整个大千世界在春日中复苏。手持藜杖,光彩流转,环佩声声汇聚在一起;祭旗的影子收拢,豆形的供盘整齐地陈列。乐声和歌声需要依靠甘泉的笔墨,斧藻的艺术在天家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注释:

  • 宝锁:指祭祀时用的铃铛,象征神圣和庄重。
  • 轰霄:声响传遍天空。
  • 东皇太一:道教中的最高神灵,象征宇宙的始源与法则。
  • 紫坛:祭祀的坛,通常用紫色布料装饰,象征尊贵。
  • 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杖,象征修道者的身份。
  • 鏠旗:祭祀时用的旗帜,象征神明的威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1094年-1156年),字宗道,号惭愧,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描绘山水和祭祀场景。他的作品多表现出道教思想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美。作为一位文人,洪咨夔的诗歌不仅技巧精湛,且情感真挚,是宋代诗坛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当时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祭祀活动频繁。诗人通过描绘太一宫的祭祀场景,表达对道教信仰的崇敬,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太一宫的祭祀为主题,展现了祭祀的庄严与神圣。开篇以“宝锁轰霄”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祭祀仪式开始时的氛围,声音响亮而清晰,仿佛将人们引入一个神秘的境界。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洁净,雪霁后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在诗的中间部分,作者提到“东皇太一紫坛晓”,突出了祭祀对象的尊贵地位,象征着道教的宇宙观和神秘哲学。接下来的描写如“藜杖流光”和“鏠旗斂影”,通过形象化的意象展示了祭祀的细节,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整首诗通过充满音韵美的对仗句式,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与诗人的高超技艺。最后,诗人以“乐歌须仗甘泉笔”作结,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以及对神道的敬仰,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感深邃,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宝锁轰霄启玉晨:铃声响亮,开启了美丽的清晨,象征神圣仪式的开始。
    2. 风恬雪霁净先尘:风平浪静,雪后天晴,清新的空气洗净了尘埃,象征清新与宁静。
    3. 东皇太一紫坛晓:天帝东皇在晨光中显现,紫坛象征神圣与尊贵。
    4. 世界大千青陆春:大千世界在春天复苏,展现了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5. 藜杖流光环佩集:手持藜杖,光辉流转,环佩声声汇聚,体现了祭祀的庄重。
    6. 鏠旗斂影豆笾陈:祭旗收拢影子,豆形供盘整齐地摆放,展示了祭祀的细致。
    7. 乐歌须仗甘泉笔:乐歌需要甘泉的笔墨来书写,表达对艺术的追求。
    8. 斧藻天家泰道新:斧藻的艺术在天家中焕然一新,体现了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宝锁轰霄”与“风恬雪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与祭祀元素,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道教文化和自然美的崇敬,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 宝锁:象征神圣的开始与仪式的庄重。
  • 东皇太一:道教最高神灵,象征宇宙的法则。
  • 藜杖:象征修道者的身份与道教文化。
  • 乐歌:象征艺术与文化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皇太一”指的是哪个宗教的神灵? A) 佛教
    B) 道教
    C) 儒教
    答案:B) 道教

  2. 诗中描绘的祭祀活动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到来
    B) 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繁荣
    C) 个人的孤独
    答案:B) 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繁荣

  3. “宝锁轰霄”中的“轰”字有什么含义? A) 轻柔
    B) 声响
    C) 光明
    答案:B) 声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神秘世界的向往。洪诗通过祭祀场景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景物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两者在风格上虽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信仰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