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端友立大寿其母夫人》
时间: 2025-01-04 08:5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徐端友立大寿其母夫人》
作者:赵汝腾 〔宋代〕
英英二徐,名德之雏。
早从烂柯,知所步趋。
南陔子职,夙夜尽劬。
九日黄花,采采盈裾。
请寿堂萱,大年方壶。
庞眉发鹤,重锦轩鱼。
母诏子前,问学勉诸。
参匪直养,心传泗洙。
诚身悦亲,授伋著书。
子日懋哉,益厉厥初。
荣多遗母,文绣不如。
戏舞樽前,母为笑娱。
我寄四言,俾陈座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写给徐端友的母亲,祝愿她长寿的诗作。诗中提到两位名叫徐的人,表示他们的德行如幼鸟般可爱。早在烂柯山时,他们就已知晓该如何步履前行。南陔的职务,日夜辛劳付出。九月九日,黄花盛开,衣袂飘飘。我为您祝寿,堂前的萱草,正是长寿的象征。庞眉如鹤,发如重锦,似乎在描绘母亲的容颜。母亲在儿子面前发号施令,询问学习上的事情。参照古代的直养之法,心中流传着泗洙的智慧。真诚地对待亲人,传授写作的技巧。儿子啊,真是令人欣慰,应该更加努力。荣华多归于母亲,文采才华并不如她。面对酒樽欢舞,母亲为之欢笑。我寄上这几句诗,恳请您在座上细细品味。
注释
- 英英:形容优秀的样子,这里指两位徐姓朋友。
- 烂柯:烂柯山,传说中的隐士之地。
- 南陔子职:指南陔地方的官职。
- 九日黄花:指重阳节,民间习俗在这天饮酒赏菊。
- 萱:萱草,古代常用作长寿的象征。
- 庞眉发鹤:形容母亲眉毛浓密,头发如鹤般白。
- 泗洙:古代的贤者,传授智慧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字孟伉,号云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徐端友母亲的寿辰之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及其母亲的祝福,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寄徐端友立大寿其母夫人》是赵汝腾以优雅的笔调为朋友的母亲庆祝生日的作品,诗中不仅有对长寿的祝愿,更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诗开篇即提到“英英二徐”,展现了诗人对徐家二位的欣赏,接着通过对“烂柯”的提及,隐含了对友人才智的赞美。诗中九月九日的黄花,既是时令的描绘,也是重阳节的文化象征,强调了长寿的寓意。
在描绘母亲形象时,诗人用“庞眉发鹤”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位慈祥而智慧的母亲。接下来的“母诏子前,问学勉诸”更是展现了亲子之间深厚的关爱与教诲,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家庭的和睦。
最后,诗人将祝福寄托于简洁的四言,既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整首诗在庆祝的氛围中,夹杂了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和友谊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英英二徐,名德之雏:开篇提及两位徐姓朋友,表现出诗人对其德行的赞美。
- 早从烂柯,知所步趋:暗示他们早已在烂柯山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 南陔子职,夙夜尽劬:表达了对徐家在职场上的辛勤努力的认可。
- 九日黄花,采采盈裾:借重阳节的黄花象征长寿,描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
- 请寿堂萱,大年方壶:直接祝愿母亲长寿,萱草和方壶都是长寿的象征。
- 庞眉发鹤,重锦轩鱼:对母亲外貌的描绘,传达出对母亲的尊敬。
- 母诏子前,问学勉诸:描绘母亲关心子女学习的情景,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视。
- 参匪直养,心传泗洙:引用古代贤者,强调传承智慧的重要性。
- 诚身悦亲,授伋著书:表达了对亲情的真诚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 子日懋哉,益厉厥初:对儿子前途的期望,希望他能努力进取。
- 荣多遗母,文绣不如:表明母亲的荣华应归于她,文采不及母亲的伟大。
- 戏舞樽前,母为笑娱:描绘母亲在欢庆场合中的快乐景象。
- 我寄四言,俾陈座隅:最后的寄语,表达了祝福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庞眉发鹤”,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母亲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祝福与感恩,强调家庭的和谐、亲情的珍贵,并表达了对朋友及其母亲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长寿,重阳节的传统象征。
- 萱草:古时常用以表示母亲的慈爱和长寿。
- 鹤:象征长寿和高雅的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花”代表什么节日?
- A) 春节
- B) 端午节
- C) 重阳节
- D) 中秋节
-
“庞眉发鹤”中的“鹤”象征什么?
- A) 长寿
- B) 富贵
- C) 贫穷
- D) 忍耐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祝福
- C) 失落
- D) 怀念
答案:
- C) 重阳节
- A) 长寿
- B) 祝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孟郊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游子吟》: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思念,与《寄徐端友立大寿其母夫人》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在重阳节写作,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