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韵詗徐径坂》

时间: 2025-01-14 07:04:38

圣断锄奸不大声,传闻侧席迟幽人。

人今天民之先觉,幡然风俗还振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断锄奸不大声,
传闻侧席迟幽人。
人今天民之先觉,
幡然风俗还振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提到政府虽然采取了果断措施打击奸邪,但并未大肆宣传。人们在耳闻目睹中,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变化,似乎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良好的风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圣断:指明智的决断,这里指的是政府的决策。
  • 锄奸:打击奸邪之徒,意指清除社会上的邪恶势力。
  • 幽人:指隐居或不参与世俗的人,可能是指那些对社会变化持怀疑态度或不积极参与的人。
  • 幡然:突然,意外地。
  • 风俗:社会习惯和风气。

典故解析:

  • 诗中“圣断锄奸”可与历史上许多清明政治的典故相关,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清除不良风气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字子安,号惭愧,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时局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在宋代,政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诗人以此诗反映了对清明政治的渴望,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复兴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开篇以“圣断锄奸不大声”引入,展现了政府在打击奸邪上的决心,虽不张扬,但效果显著。接下来的“传闻侧席迟幽人”,则表现了社会逐渐觉醒,隐居的人也开始关注社会的变化,暗示着人们的思想转变。最后两句“人今天民之先觉,幡然风俗还振振”更是点明了主题,强调了民众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敏感和响应,象征着人们重新振作、迎接新风气的来临。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清晰,通过对比和反转的手法,表现了从沉寂到觉醒的过程,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前景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断锄奸不大声:意为明智的决策在打击邪恶势力时并不张扬,显示出一种低调的力量。
  2. 传闻侧席迟幽人:隐喻那些不参与世俗的人也开始耳闻目睹这些变化,暗示着社会的关注与觉醒。
  3. 人今天民之先觉:强调民众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已经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4. 幡然风俗还振振:表明社会风气的复兴和人们精神状态的振奋。

修辞手法:

  • 对比:诗的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前者是打击的决心,后者是民众的觉醒。
  • 拟人:将社会风俗拟人化,表达其复兴的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社会风气复兴的期待与信心,体现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断:象征着明智的治理。
  • 锄奸:象征对不良行为的清除。
  • 幽人:象征对世俗不屑一顾的态度。
  • 风俗:象征社会的道德与习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圣断”指的是什么? A. 明智的决断
    B. 隐士
    C. 普通百姓

  2. “传闻侧席迟幽人”中的“幽人”最可能指的是? A. 隐居的人
    B. 官员
    C. 商人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述自然
    B. 反映社会风气的复兴
    C. 表达个人情感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安石的《梅花》

诗词对比: 对比赵汝腾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但赵汝腾更侧重于民众的觉醒与风俗的复兴,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衰亡的忧虑和个人的悲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