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校书郎方公夫人二首
(宋代)陈著
七十七年春,斑衣堂上新。
鱼轩宜有晚,恙枕竟无晨。
空感通家泪,难随执绋尘。
望云飞老,聊聒薤歌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于七十七年春天,斑衣堂中显得新鲜。鱼轩(鱼池的亭台)本应在傍晚时分显得宜人,然而床上却没有早晨的气息。只感到无尽的通家之泪,难以随那飘散的尘埃而去。望着飞逝的云彩渐渐老去,聊以歌声来打发这寂寞的时光。
注释:
- 七十七年春:指的是诗人所处的年份,表示春天的时节。
- 斑衣堂:斑衣为有花纹的衣服,堂指房屋,可能暗指主人家居住的地方。
- 鱼轩:鱼轩为有水景的地方,通常指带有鱼池的厅堂。
- 恙枕:恙是病痛的意思,枕指枕头,暗指因病痛而无法安眠。
- 通家泪:指的是对亲家的思念之泪。
- 执绋尘:执绋指的是执着于世俗的尘埃,象征着世俗的烦扰。
- 薤歌:薤是指一种植物,常用作歌唱的意象,代表着某种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他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对方公夫人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已故之人的哀思与怀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另一方面,诗人却因亲人的离去而感到无比的悲伤。诗中“斑衣堂上新”的描写,显示出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恙枕竟无晨”则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通过“空感通家泪”,诗人展现了对家庭的思念与泪水,语言简练却情感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尤其是最后两句“望云飞老,聊聒薤歌人”,将思念与时间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情感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七十七年春:时间背景,表明处于春季,暗示生机与希望。
- 斑衣堂上新:描绘环境的美好,可能暗指逝者生前的生活。
- 鱼轩宜有晚:表达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恙枕竟无晨:暗示病痛与失去后的孤寂。
- 空感通家泪:对逝者的思念化为泪水。
- 难随执绋尘:对世俗事物的无奈与难以放手。
- 望云飞老:感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聊聒薤歌人:用歌声来排解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空感通家泪,难随执绋尘”,形式上和内容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 比喻:将生活的痛苦比作“恙”,使情感更加深刻。
- 意象:通过“云”和“薤歌”传达生命的流逝与情感的寄托。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反映出人生无常的哲理,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春:象征新生与希望,然而也与死亡形成对比。
- 斑衣:代表着美好与生机,暗示逝者的生前风采。
- 云:象征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短暂。
- 薤歌: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及对逝者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七十七年春”意指: A) 夏天
B) 春天
C) 冬天
D) 秋天 -
“恙枕竟无晨”意指: A) 晚上的宁静
B) 早晨的期待
C) 病痛的折磨
D) 生活的美好 -
诗中提到的“薤歌”主要表达了: A) 对逝者的怀念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李白《静夜思》:抒发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但《挽校书郎方公夫人二首》更为直接地触及生死与思念的主题,而《琵琶行》则通过音乐和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沧桑与情感的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