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白话文翻译:
我在蜀地漂泊了五年,在梓州生活了一年。
为何要被关隘阻隔,转而向潇湘游荡呢?
世事如同我已是白发苍苍,余生就像那随风而去的白鸥。
大臣的安危并不在我一人之上,所以不必为此流泪。
注释:
- 蜀郡:指的是四川地区,杜甫在此地生活多年。
- 梓州:今四川梓潼,杜甫曾在此地居住。
- 关塞:指的是险阻的地形,形容交通不便。
- 潇湘游:潇湘,即潇水、湘水,表达了一种游荡的心情。
- 黄发:指年老,形容时光流逝。
- 白鸥:象征自由与漂泊的生涯。
- 大臣:指当时的统治者和权臣。
典故解析:
"潇湘"与"白鸥"都是古代文人爱用的意象,潇湘常用来描绘江河湖泊的美丽,而白鸥则象征着漂泊和自由。《楚辞》中有“潇湘夜雨”之说,描绘了潇湘地区的自然风光,杜甫借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去蜀》写于杜甫晚年,他在蜀地生活的这段时间,经历了诸多磨难和困苦,对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命运充满感慨,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思索与无奈。
诗歌鉴赏:
《去蜀》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对时事的无奈。在五年的蜀地生活中,杜甫经历了许多变故,他用“关塞阻”表现了现实的困境,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游荡之情。潇湘的提及,不仅是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两句,既是对自身老去的感慨,也是一种对人生短暂的警醒。白鸥象征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在杜甫的眼中,这种生活却是遥不可及的。
最后两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则表现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权臣的冷漠。尽管国家动荡、时局不安,诗人却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因此选择释然。
整首诗通过对蜀地生活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载客蜀郡:在蜀地漂泊了五年,表现了长期的离乡背井。
- 一年居梓州:在梓州生活了一年,暗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如何关塞阻:感叹道路的阻隔,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转作潇湘游:将游荡的心情与美丽的潇湘相结合。
- 世事已黄发:感叹世事沧桑,自己也已老去。
- 残生随白鸥:人生短暂,随风而逝的白鸥象征着漂泊。
- 安危大臣在:对权臣的冷漠,感叹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 不必泪长流:选择释然,不再为世事流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白鸥,暗示生活的短暂与漂泊。
- 对仗:如“安危大臣在”与“不必泪长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用“如何”引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表现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传达出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郡:象征着流亡与失落的故乡。
- 潇湘:象征着美好与自由的向往。
- 白鸥:象征着漂泊与短暂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蜀地生活了多少年? A. 三年
B. 五年
C. 七年
答案:B -
“世事已黄发”中的“黄发”指什么? A. 年轻
B. 年老
C. 疾病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潇湘”是指什么地方? A. 湖南
B. 四川
C. 广东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去蜀》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加强调人生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反思,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闲适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