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3:3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平民有谁能和我相比呢?我把门紧锁,守着这简陋的住所。老夫我不出门,任凭蓬蒿生长,稚嫩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在风雨中玩耍。雨声在耳边阵阵作响,催促着秋天的寒意,而胡雁的翅膀却因湿重而难以高飞。秋天来临,却未曾见到明媚的阳光,泥泞的土地又要何时才能干透?
注释
- 布衣:指平民百姓。
- 反锁:将门反锁上,表示不愿出门。
- 环堵:形容家境贫寒,房屋简陋。
- 长蓬蒿:比喻荒废,草木丛生。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飕飕:形容风声或雨声。
- 胡雁:指北方迁徙的雁,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泥污:泥土污浊,表示天气阴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秋雨叹》是杜甫在长安时期所作,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感受到深重的忧虑与无奈,因此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遭遇。
诗歌鉴赏
《秋雨叹三首》中的第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凄凉与个人的孤寂。开篇以“长安布衣谁比数”引入,首先展现了诗人的身份和地位,紧接着“反锁衡门守环堵”则表现出他对外界的封闭与自我保护,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心境。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家庭状况,描绘了孩子们在风雨中嬉戏的无忧无虑,形成了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中的“雨声飕飕催早寒”表现出秋雨带来的寒意,渗透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无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尤其是最后两句“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不仅表现了秋日的阴沉和泥泞,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杜甫在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社会动荡的深刻理解,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体会到那种无奈与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布衣谁比数:长安的平民百姓,谁能和我相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自嘲。
- 反锁衡门守环堵:将门紧锁,守着这简陋的住所,表明他不愿出门的心态。
- 老夫不出长蓬蒿:老朽之身不愿出门,任凭蓬蒿生长,象征着生活的荒废。
- 稚子无忧走风雨:幼小的孩子在风雨中玩耍,无忧无虑,形成强烈对比。
- 雨声飕飕催早寒:雨声阵阵,催促着寒意的来临,加深了秋日的凄凉。
- 胡雁翅湿高飞难:胡雁因湿重而难以飞高,象征着受困与艰难。
- 秋来未曾见白日:秋天来临,却未见阳光,暗示着生活的阴霾。
- 泥污后土何时乾:泥泞的土地何时能够干透,表达了对困境的期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成年人与孩子的对比,突出生活的沉重与无忧的童年。
- 拟人:雨声“催早寒”,使雨声具有人类情感,加深了秋雨的氛围。
- 比喻:用“胡雁翅湿”比喻生活的艰难与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个人困境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情感基调沉重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着凄凉、孤独和沉重的思考。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衰败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
- 稚子:代表无忧无虑的童年,形成对比,强调成人世界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秋雨叹》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A. 富裕 B. 贫困 C. 和谐 D. 复杂
- "雨声飕飕催早寒"中的“早寒”指的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胡雁”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困难 C. 温暖 D. 安宁
答案
- B. 贫困
- C. 秋天
- B. 困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雨叹》和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是描绘孤独情感的诗作,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李白则流露出个人的洒脱与豁达。杜甫通过秋雨的凄凉展现了困扰与无奈,而李白则在月光下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