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乙未西湖作》
时间: 2025-01-04 11:5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乙未西湖作
作者: 冒广生 〔清代〕
眼底河山,一半是,宋家陈迹。
斜阳外,断桥衰柳,湖光如雪。
竖子何知南渡恨,才人空拟西施洁。
听冬青树底秭归啼,犹凝血。
披香殿,镫光灭。
宜春院,笙歌歇。
便平章宅里,也无秋蟋。
宰相本来长乐老,诸军莫唱无家别。
把前朝旧事付沧桑,书空咄。
白话文翻译
在我眼底的河山中,有一半是宋朝的遗迹。
夕阳外,断桥边的垂柳,湖水如雪般洁白。
那些年轻人怎能理解南渡的苦恨,才子们空想西施般的洁白。
听那冬青树下的秭归啼鸟,泪水依然凝结如血。
披香殿的灯火已熄灭,
宜春院的笙歌也已停止。
即使在平章的宅子里,也没有秋天蟋蟀的鸣叫。
宰相本是长乐老,军队中无人唱起无家可归的曲调。
将前朝的旧事交给沧桑,只能徒然叹息。
注释
- 竖子:指年轻人或小辈,带有贬义。
- 南渡:指南宋时期,因金朝入侵,宋朝南迁之事。
- 西施:古代美女,常用来比喻绝色女子。
- 秭归:古地名,今湖北省秭归县,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
- 披香殿:古代宫殿名称,象征繁华与奢侈。
- 宜春院:指妓院或风月场所,暗指繁华背后的凋零。
- 平章:指朝廷官员,象征权力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冒广生,清代诗人,以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厚的历史感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思考,对故国的怀念,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乙未年(公元1175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在西湖之畔,感慨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力,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满江红》以西湖为背景,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南渡的伤痛。诗的开头就以“眼底河山”引入,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对宋朝遗迹的怀念。接着描写“斜阳外,断桥衰柳”,通过景色的凋敝反映出内心的忧伤,同时“湖光如雪”则展现出西湖的美丽与纯净,形成鲜明对比。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竖子何知南渡恨”一语,指责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无奈。同时,诗中提到的“才人空拟西施洁”,则暗示了当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与无奈。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纠葛,流露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底河山,一半是,宋家陈迹。
诗人以“眼底河山”开篇,点明观看的视角,“宋家陈迹”则引发对宋朝历史的追忆。 -
斜阳外,断桥衰柳,湖光如雪。
描绘了西湖的景色,斜阳、断桥、衰柳,营造出一种凋零的美感。 -
竖子何知南渡恨,才人空拟西施洁。
质问年轻人对历史苦难的无知,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听冬青树底秭归啼,犹凝血。
通过听鸟声,表达了对历史的悲痛,暗示深重的血泪。 -
披香殿,镫光灭。
形容繁华的结束,象征着盛世的消逝。 -
宜春院,笙歌歇。
反映出风月场所的凋敝,展现出社会的沉寂。 -
便平章宅里,也无秋蟋。
体现出官场的冷清与失落,暗示权力的无奈。 -
宰相本来长乐老,诸军莫唱无家别。
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强调士兵的悲惨处境。 -
把前朝旧事付沧桑,书空咄。
最后,诗人将历史的沉重交给岁月,留下深深的叹息。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对比(如“湖光如雪”与“衰柳”)、拟人(如“秭归啼”)、比喻等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对国破家亡的痛惜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情感基调悲凉而深邃。
意象分析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悲伤,历史的见证。
- 断桥:象征着失去与遗憾。
- 衰柳:象征着衰败与无奈。
- 冬青树: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死亡的阴影。
- 披香殿、宜春院:象征着繁华与奢华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竖子何知南渡恨”中的“竖子”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人
C) 士兵
答案:A -
诗中的“披香殿”象征什么?
A) 繁华的结束
B) 新的开始
C) 乡愁
答案:A -
“湖光如雪”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历史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展示了对繁华的眷恋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满江红 乙未西湖作》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