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寄心与》

时间: 2025-01-14 20:47:19

檐雨滴宵寒。

梦醒更阑。

罗襟积泪未曾干。

怪是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

燕语自梁间。

为底喃喃。

篝灯挂壁穗红残。

遥数征帆江上叶,摇过何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寄心与
作者: 郑元昭 〔清代〕

檐雨滴宵寒。梦醒更阑。
罗襟积泪未曾干。怪是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
燕语自梁间。为底喃喃。
篝灯挂壁穗红残。遥数征帆江上叶,摇过何山。

白话文翻译:

夜雨滴落,寒气袭人。梦醒时分,已是深夜。
衣襟上泪痕未干,令人奇怪的是那夭桃的红色依旧鲜艳,栏杆却显得瘦弱。
燕子在梁间低语,似在细语喃喃。
篝火灯挂在墙壁上,红色的灯芯已经残余。远远数着江上的征帆,摇曳着驶过何山。

注释:

  • 檐雨:屋檐滴下的雨水。
  • 宵寒:夜晚的寒冷。
  • 罗襟:指衣襟,这里指沾满泪水的衣襟。
  • 夭桃:早开的桃花,象征着青春和美丽。
  • 瘦了栏杆:栏杆显得虚弱,暗示着凋零和衰老。
  • 燕语:燕子的叫声,象征着春天和温暖。
  • 篝灯:用篝火制作的灯,象征着温暖和希望。
  • 征帆:出征的船帆,象征着远行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元昭,清代诗人,擅长词作,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现实,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常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此时的诗人或许正经历着离别与思念之苦,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卖花声 寄心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寒冷的氛围,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头的“檐雨滴宵寒”,直接营造出一种凄冷的环境,反映了诗人的心境。梦醒时分,泪水未干的衣襟让人感受到一份深切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失去的痛苦。

“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这一句通过对比表现出青春与衰老的对立,桃花的红艳象征着逝去的美好,而栏杆的瘦弱则暗示着无奈的现实。接下来的“燕语自梁间”,燕子的低语给人带来了一丝温暖,似乎是在为孤独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最后两个句子描绘了江上的征帆,构建出一个遥远的思念场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惦念,展示了他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情感细腻而深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檐雨滴宵寒:夜雨滴落,寒意袭来,揭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2. 梦醒更阑:梦境结束时刻,暗示着现实的无情。
  3. 罗襟积泪未曾干:心中悲伤未愈,泪水仍沾衣襟。
  4. 怪是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青春的美丽依旧,衰老的无奈显现。
  5. 燕语自梁间:春天的燕子在低语,带来温暖的气息。
  6. 为底喃喃:似乎在呢喃细语,增添诗歌的温情。
  7. 篝灯挂壁穗红残:篝灯残影,象征着温馨的回忆逐渐消逝。
  8. 遥数征帆江上叶,摇过何山:思念的心情随着江上的帆影飘荡,表达了远行者的牵挂。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通过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拟人:燕子的低语让自然景物生动有情,增添了诗的温度。
  • 象征:桃花、栏杆、篝灯等意象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青春、衰老与回忆。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青春、离别和思念的感慨,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檐雨: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2. 夭桃:象征着美丽和青春。
  3. 瘦了栏杆:象征着衰老与无奈。
  4. 燕语: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5. 篝灯:象征着温馨的回忆与心灵的寄托。
  6. 征帆:象征着远行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着青春和美丽? A. 瘦了栏杆
    B. 夭桃
    C. 篝灯
    D. 燕语

  2. 诗中“梦醒更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安慰

  3. 诗中的“篝灯挂壁穗红残”所表达的意象主要代表: A. 冷漠
    B. 温暖的回忆
    C. 失去的青春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 郑元昭的《卖花声 寄心与》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对离别与思念的描绘,但郑元昭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个人的经历与内心的细腻情感来展现思念的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