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
时间: 2025-01-14 06:36: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白话文翻译
黄河从西边奔涌而来,仿佛要冲破昆仑山,狂涛滚滚,万里奔腾直冲龙门。波涛汹涌,尧帝都感叹不已。大禹治理百川,百姓的孩子哭泣却不敢窥望家门。洪水肆虐,九州大地才刚开始种植蚕桑。祸害终于过去,留下的却是茫茫的风沙。那位白发老者发狂而痴呆,清晨来到河边不知该做什么。旁人不惜自己的妻子阻止他,而他却执意渡河,苦苦挣扎。老虎尚且可以搏斗,但这河却难以依靠,结果他果然淹死在了滔滔江水之中。那长鲸的白齿犹如雪山,他啊他啊,竟然被困于其中。即便是箜篌的哀伤也无法再返回。
注释
-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山脉,象征着高大与神秘。
- 龙门:传说中鱼跃龙门即成龙,象征着成功与飞跃。
- 大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治理洪水的象征。
- 杀湍:指抑制水流的猛烈之势。
- 被发之叟:指白发老人,表现出他的狂妄与痴狂。
- 箜篌: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悲伤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一生游历广泛,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公无渡河》创作于李白晚年,诗中通过对渡河行为的劝诫,揭示了人们在面临危险时的盲目与执着。李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
《公无渡河》以黄河为背景,通过对河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渺小。诗的开头引入黄河的汹涌澎湃,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强大,接着引出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强调治理洪水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一个白发老者,他在河边发狂,体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助。旁人试图劝阻他,但他依然执意渡河,最终酿成悲剧,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无畏。
整首诗情感激烈,意象鲜明,通过强烈的对比,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黄河的波涛与老者的执着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的主题,警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理性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河西来决昆仑:黄河从西方奔涌而来,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咆哮万里触龙门:河水咆哮,仿佛要冲向龙门,暗示着成功的渴望。
- 波滔天,尧咨嗟:波涛汹涌,连尧帝都为之感叹。
- 大禹理百川:提到大禹,表明治理洪水的重要性。
- 儿啼不窥家:孩子哭泣却不敢看家,表现出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河比作怒涛,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夸张:“咆哮万里”夸大了黄河的气势。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知,警示人们要理性面对自然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挑战。
- 白发之叟:象征着对生命的执着与盲目。
- 龙门:象征着成功与飞跃的机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禹”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治水英雄
- B. 战国时期的将领
- C. 唐代的诗人
-
诗中老者的行为象征着什么?
- A. 智慧
- B. 盲目与执着
- C. 勇敢无畏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爱情
-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家庭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早发白帝城》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但其基调更为轻快;而《公无渡河》则以严肃的态度提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以上是《公无渡河》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