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当涂》

时间: 2025-01-01 14:18:45

一似馀杭路,寒洲半是芦。

客依秋泊岸,渔带晚收罛。

远树齐于荠,平芜杂以凫。

可怜沙上月,相见又当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次当涂
方岳 〔宋代〕

一似馀杭路,寒洲半是芦。
客依秋泊岸,渔带晚收罛。
远树齐于荠,平芜杂以凫。
可怜沙上月,相见又当涂。

白话文翻译:

这条水路就像余杭的道路,寒冷的洲滩上半是芦苇。
旅客在秋天停泊于岸边,渔夫正带着渔网在傍晚收捕。
远处的树木与荠菜齐平,平坦的芦苇中夹杂着野鸭。
可怜沙滩上的月光,再次相见又在当涂。

注释:

  • 余杭:指浙江省余杭县,地处杭州西北,以水路著称。
  • 寒洲:指寒冷的洲滩。
  • :古代一种网具,用于捕捞鱼虾。
  • 齐于荠:形容树木与荠菜的高度相当。
  • 平芜:指平坦的芦苇地。
  •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 当涂:指再次相见的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方岳游历当涂时,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水乡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舟次当涂》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诗的开头通过“余杭路”引出水乡的意象,既展现了熟悉的景象,又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接着“寒洲半是芦”描绘了秋天的寂寥与冷清,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客依秋泊岸,渔带晚收罛”则描绘了旅客在秋天傍晚停泊的场景,渔夫在收网,体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忙碌的生活气息。这一细节不仅勾画出秋天的晚景,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远树齐于荠,平芜杂以凫”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远方的树木与野生植物的对比,意境悠远。最后一句“可怜沙上月,相见又当涂”则引发了对再相见的感慨,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与对友人的思念,令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运用了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似馀杭路:开头将舟行的路与余杭的水路相比较,暗示这条路的熟悉与美丽。
  2. 寒洲半是芦:描绘了寒冷的洲滩上长满了芦苇,营造出一种秋冬的萧瑟氛围。
  3. 客依秋泊岸:旅客在秋天停泊在岸边,体现出旅途的孤独与宁静。
  4. 渔带晚收罛:渔夫在傍晚收网,展示了辛勤劳动的场景,反映出生活的节奏。
  5. 远树齐于荠:远处的树木与野生荠菜齐平,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
  6. 平芜杂以凫:平坦的芦苇中夹杂着野鸭,展现了自然的丰富与生动。
  7. 可怜沙上月:沙滩上的月光令人心生怜惜,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 相见又当涂:最后一句表达了与友人再相见的情感,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路比作余杭的道路,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远树齐于荠,平芜杂以凫”,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水乡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生命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旅途与人生的流动。
  • 芦苇:象征着秋天的凄凉与生命的脆弱。
  • 月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思念的情感。
  • 渔网:象征着劳动与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洲”是指什么地方? A. 热带地区
    B. 寒冷的洲滩
    C. 山区

  2. 诗中的“可怜”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惋惜
    C. 愤怒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自然与人生
    B. 战争与和平
    C. 财富与权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方岳的《舟次当涂》更侧重于水乡的生活情境,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宁静。两首诗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