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林塘过雨不胜秋,万盖跳珠写碧流。 倚槛孤吟天欲暮,更穿芒屩上方舟。
白话文翻译:
林中的池塘经过雨水的洗礼,秋意愈发浓烈,无数荷叶上的水珠跳跃着,仿佛在描绘碧绿的流水。我倚着栏杆独自吟咏,天色渐晚,我还要穿上草鞋,登上高处的船只。
注释:
- 林塘:指林中的池塘。
- 过雨:经过雨水的洗礼。
- 不胜秋:秋意愈发浓烈。
- 万盖:指无数的荷叶。
- 跳珠:荷叶上的水珠跳跃。
- 写:描绘。
- 碧流:碧绿的流水。
- 倚槛:倚着栏杆。
- 孤吟:独自吟咏。
- 天欲暮:天色渐晚。
- 芒屩:草鞋。
- 上方舟:登上高处的船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所作,通过对雨后林塘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的林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叶上跳跃的水珠和碧绿的流水,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诗中的“倚槛孤吟天欲暮”一句,表达了诗人独自吟咏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最后一句“更穿芒屩上方舟”,则展现了诗人对高处船只的向往,象征着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栻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林塘过雨不胜秋”,通过“过雨”和“不胜秋”两个词,描绘了雨后林塘秋意浓烈的景象。
- 第二句“万盖跳珠写碧流”,用“万盖”形容荷叶之多,“跳珠”形容水珠跳跃,“写碧流”则描绘了水珠跳跃的动态美。
- 第三句“倚槛孤吟天欲暮”,通过“倚槛”和“孤吟”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独自吟咏的情景,“天欲暮”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第四句“更穿芒屩上方舟”,通过“穿芒屩”和“上方舟”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对高处船只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万盖跳珠写碧流”中的“跳珠”比喻荷叶上的水珠,形象生动。
- 拟人:“写碧流”中的“写”字赋予了水珠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动态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林塘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淡泊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塘:自然景色的代表,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 万盖:荷叶的意象,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跳珠:水珠的意象,象征着动态美和生命力。
- 碧流:流水的意象,象征着清澈和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万盖”指的是什么? A. 荷叶 B. 树木 C. 山峰
- 诗中的“跳珠”比喻的是什么? A. 水珠 B. 星星 C. 花朵
- 诗中的“写碧流”中的“写”字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景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而朱熹的诗则更注重对整体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是了解张栻诗歌风格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栻在内的多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