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澹子居士新葺野樗亭成招集同赋》

时间: 2025-01-06 13:39:08

未许言高隐,茅亭置水乡。

选苔先覆地,借竹远临墙。

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许言高隐,茅亭置水乡。
选苔先覆地,借竹远临墙。
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并不想夸夸其谈自己的隐居生活,而是在水乡中安置了一间草亭。亭子里选择了苔藓来覆盖地面,远处的竹子依偎着墙壁。通过古老的辩论与交流,大家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由于有僧人从西边的涧水中取水,整晚茶香四溢,令人陶醉。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隐:高隐是指隐居于高远之处,追求清静的生活。
  • 茅亭:用茅草搭建的小亭子,通常用于休息或避雨。
  • :苔藓,一种生长在阴湿地方的植物,通常用于装饰。
  • 辩古:辩论古代的文化或学问。
  • 谈空:谈论空灵的哲学或思想。

典故解析:

  • 水乡:指水系发达、环境优美的地方,常用于描绘诗人向往的隐居环境。
  • 僧汲西涧:隐喻僧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象征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古卷,明代僧人,擅长诗词,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创作背景: 这一首诗作于诗人新建的茅亭之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感悟。水乡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展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内涵,采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茅亭”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以苔藓铺地,竹子倚墙,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朴素与宁静。通过“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激发灵感的情景,表达了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的句子则将自然与人相结合,茶香四溢的夜晚,给人一种舒适与悠闲的感觉,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许言高隐:诗人不想单单谈论隐居的高洁品格。
  2. 茅亭置水乡:在水乡中建造了一间茅草亭。
  3. 选苔先覆地:用苔藓覆盖地面,体现自然之美。
  4. 借竹远临墙:借用竹子作为亭子的背景,增加了美感。
  5. 辩古藏俱出:与友人讨论古代的文化和智慧。
  6. 谈空兴倍长:谈论哲学思想,激发了更深的思考。
  7. 因僧汲西涧:因为有僧人从西边的涧水中取水。
  8. 竟夕发茶香:整晚茶香弥漫,令人陶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茅亭置水乡,选苔先覆地”,展现了平衡和和谐美感。
  • 隐喻:如“茶香”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亭:象征隐居生活的朴素与宁静。
  • 苔藓: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和谐美。
  • 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增添了环境的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隐居生活
    • B. 战争
    • C. 爱情
  2. “因僧汲西涧”中的“僧”指的是什么?

    • A. 一位朋友
    • B. 僧人
    • C. 诗人自己
  3. 本诗中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排比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居与自然的主题。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释古卷:王维的诗多了些山水的气势,而释古卷则强调了生活的细腻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王维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