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峡江山对锁,不觉有江来。
船向羊肠出,城临虎穴开。
烧畬穿岭急,水碓拨云回。
客鬓先秋白,何烦一叶催。
白话文翻译:
峡谷中的山峦紧锁,没察觉江水已悄然涌来。
船只驶向弯曲的小路,城池依山而建如同虎穴。
烧荒的火穿过山岭迅速,水碓的声音在云层中回荡。
旅客的鬓发已渐渐花白,何必在意一片落叶的催促。
注释:
- 峡江:指的是峡谷中的江水,暗示地形的险峻。
- 羊肠:形容小路或船行的水道曲折如羊肠,狭窄而弯曲。
- 虎穴:比喻险恶的环境,表示城池的险要位置。
- 烧畬:指在山坡上进行的烧荒耕作。
- 水碓:水碓是一种用水流驱动的磨碓,声音响亮。
- 客鬓:指旅人的鬓发,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典故解析:
- “羊肠”常用来形容险峻的道路,体现了诗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
- “虎穴”一词,常用来形容危险的地带,表明环境的险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耒(约1610年-约1680年),字子美,号秋水,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潘耒游历峡江时,承载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感慨的思考,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诗歌鉴赏:
《峡江》是清代诗人潘耒对峡江山水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从“峡江山对锁”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闭塞而又神秘的氛围,峡江的山峦如同重重锁链,将江水的涌动隐秘在其中。随着诗句的发展,船只的行进与城市的险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诗中提到的“烧畬”和“水碓”则呈现出一种乡村的田园气息,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一句“客鬓先秋白,何烦一叶催”则是对人生的哲思,感叹时光流逝,勾勒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峡江山对锁:峡谷中的山紧密相连,像是被锁住一样,暗示环境的封闭与神秘。
- 不觉有江来:在这种环境下,江水的流动未被察觉,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 船向羊肠出:小船沿着曲折的水道前行,表现出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辛。
- 城临虎穴开:城市建于险峻之地,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
- 烧畬穿岭急:烧荒的迅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自然的变化。
- 水碓拨云回:水碓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显示出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 客鬓先秋白:旅人的鬓发已渐白,象征时间的流逝。
- 何烦一叶催:不必为一片落叶而忧虑,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峡江比作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环境的封闭。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峡江的描绘,反映出人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豁达。
意象分析:
- 峡江:象征自然的险峻与美丽。
- 船:代表人生的旅途,曲折而不易。
- 虎穴:象征危险与挑战。
- 秋白: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羊肠”形容的是( A. 船行的小路 B. 山脉的险峻 C. 城市的布局 D. 旅人的心情 )
- 诗人通过“客鬓先秋白”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潘耒的《峡江》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潘耒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感慨,而王维则在宁静中流露出一种淡泊的心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