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嵩山绝顶》
时间: 2025-01-06 13:06: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辞触热上嵩巅,
欲遣双眸尽八埏。
翠岭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长安远隔浮云外,
乡国微分匹练边。
清啸一声鸾鹤应,
随风飘去落何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不怕高温,奋力攀登到嵩山的巅峰,想要把眼睛所能看到的每一处风景都尽收眼底。苍翠的山岭千层叠嶂,环绕着楚地的边塞,黄河如一条细线蜿蜒流下,穿过秦川。长安在浮云之外遥远地隔着,故乡在天际微微分开。清啸一声,仿佛引来鸾鹤的回应,随着风飘去,不知落在何方。
注释:
- 不辞:不怕,毫不辞让。
- 触热:指的是山顶的炎热气候。
- 双眸:双眼。
- 八埏:指的是八个埋藏的地方,这里是形容视野的广阔。
- 翠岭:青翠的山岭。
- 楚塞:楚地的边塞。
- 黄河一线:黄河如一条细线。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故乡。
- 匹练:形容细长的东西,如同绸带。
- 清啸:清脆的呼啸声。
典故解析:
- 嵩山:是五岳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象征着高峻和雄伟。
- 长安:历史上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常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 鸾鹤:在古代文化中,鸾和鹤常常被视为吉祥的鸟类,代表着高洁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耒(约1640-1707),字道初,号秋水,福建人,清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以山水诗为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潘耒登嵩山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他在高峰之上所感受到的广阔视野与心灵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登嵩山绝顶》是一首描绘壮丽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潘耒在高处俯瞰四周,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游历高山的豪情。
诗的开头“不辞触热上嵩巅”,展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决心与勇气,接着“欲遣双眸尽八埏”,则突显了他渴望观赏到的广阔风景。接下来的“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青翠的山岭与蜿蜒的黄河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而“长安远隔浮云外,乡国微分匹练边”则转向了内心的思念,长安的遥远与故乡的模糊,反映出诗人在高山之巅的孤独与无奈。最后的“清啸一声鸾鹤应,随风飘去落何天?”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及对未知的探求,仿佛在此时此刻,天地间的万物都与他产生了共鸣。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对比手法,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辞触热上嵩巅:表达了诗人不怕高温,勇敢攀登的决心。
- 欲遣双眸尽八埏:渴望看到所有的风景,体现出诗人的豪情。
- 翠岭千重包楚塞:描绘了层叠的青山,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 黄河一线下秦川:黄河如一条细线流下,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 长安远隔浮云外:长安在远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乡国微分匹练边:故乡的模糊与远隔,增添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 清啸一声鸾鹤应:清脆的啸声引起了自然的回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随风飘去落何天:表明对自由的向往,具有开放的结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河比作“一线”,生动形象。
- 对仗:如“长安远隔浮云外,乡国微分匹练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清啸声引起鸾鹤的回应,使自然具有人情味。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与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和哲理深度。
意象分析:
- 嵩山:象征高度与追求,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 翠岭:表现自然的美丽,象征生命的茂盛。
- 黄河:象征中华文化的源头与传承。
- 长安:象征繁华与故乡,反映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 鸾鹤:象征自由与高洁,表现出超脱尘世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繁华与故乡
- c) 自由
-
“黄河一线”中的“一线”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路
- b) 一条细流
- c) 一条绸带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恐惧
- b) 敬畏与热爱
- c) 冷漠
答案:
- b) 繁华与故乡
- b) 一条细流
- b) 敬畏与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登嵩山绝顶》皆描绘了高处观景的壮丽,但《登鹳雀楼》侧重于俯瞰的豪情与壮志,而《登嵩山绝顶》则融合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哲理思考,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