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姜先生祠》
时间: 2025-01-16 22:17: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轼辙齐名世早知,百年忠义系人思。
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
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
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提到轼辙(马车的车辙)齐名的忠臣早已被世人所知,百年来忠义的精神一直牵动着人们的思念。忠诚的事迹如同折断的槛一样,逐渐排斥那些邪恶的日子;义气在关键时刻如同刀剑一般,伏在阙门前。两地的青磷埋藏着宿草的痕迹,一座山上的红树为新建的祠堂增添了色彩。吴门的老者们多有相识,纷纷在雪中流泪,争相前来看那幼妇的碑。
注释:
- 轼辙:车辙,表示车轮经过的痕迹,象征着忠义之事的传承。
- 忠传折槛:忠诚的事迹如同折断的槛,意味着忠义能够消除邪恶。
- 伏阙:阙是古代宫殿的门,义气如刀剑伏在门前,寓意在关键时刻为正义而战。
- 青磷:指青色的磷火,象征着幽暗、迷惘的过去。
- 幼妇碑:指的是为某位年轻女性所立的墓碑,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耒(约 1690-1750),字季洵,号密庵,清代诗人,擅长古诗和词,作品多描写忠义、山水、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潘耒对忠义精神的感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怀念与敬仰。
诗歌鉴赏:
《二姜先生祠》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诗,潘耒通过对二姜的赞美,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意。诗的开头便点出轼辙齐名的历史人物,引发人们对忠义的追思。接着,诗人通过“忠传折槛”和“义想衔刀”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忠义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延续,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间的意象如“青磷埋宿草”与“红树妥新祠”,则在对比中传达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当下新生的希望,展现了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最后两句以吴门老者的泪水和对幼妇碑的追悼,表现出对忠义人物的深切怀念,也隐含了对逝去岁月的感叹。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体生命的敬仰,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及道德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轼辙齐名世早知:历史上著名的忠臣早已为世人所知,强调忠义的传承。
- 百年忠义系人思:百年来,忠义精神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念之中。
- 忠传折槛排奸日:忠诚的事迹如同折断的槛,排斥邪恶的日子,象征对正义的追求。
- 义想衔刀伏阙时:义气在关键时刻如同刀剑一样,准备捍卫正义。
- 两地青磷埋宿草:青色的磷火掩埋了往昔的痕迹,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一山红树妥新祠:新建的祠堂在红树的映衬下,象征着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 吴门野老多相识:吴门的老者们都相互熟识,表现出地域间的联系。
- 雪涕争看幼妇碑:在雪中流泪,争相前来看那为幼妇立的碑,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忠传折槛”与“义想衔刀”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忠义比作折槛和刀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忠义的力量与重要性。
- 意象:青磷、红树等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义二字展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忠义精神的追思与传承,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轼辙:象征忠义的传承与历史的积淀。
- 青磷:象征过去的幽暗与迷惘。
- 红树:象征新生与希望。
- 幼妇碑:象征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与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轼辙”指的是什么?
- A. 车辙
- B. 河流
- C. 山脉
- D. 树木
-
“忠传折槛”中的“折槛”象征什么?
- A. 忠义的力量
- B. 物质的财富
- C. 自然景观
- D. 个人情感
-
诗中提到的“雪涕”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 D. 恐惧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展现了忠义情怀。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绘了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索,情感真挚,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潘耒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