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贪泉
作者: 古成之 〔宋代〕
贤良知足辱,为尔戎贪名。
一酌不能惑,千年依旧清。
深涵秋汉色,冷浸古松声。
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
白话文翻译:
《贪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贪欲和名利的反思。前两句提到贤良与知足受到轻视,而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本心,似乎是为了他人而贪图名声。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自我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哪怕饮酒也不能迷惑自己,千年后仍然保持清明。然后,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河汉色彩和古松的低语,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深邃。最后一句提到荒废的碑石,感叹曾经为之流泪的人已不复存在,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名利无常的感慨。
注释:
字词注释:
- 贤良:指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 知足: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贪求过多。
- 戎贪名:为了名声而战斗,意指对名利的追逐。
- 一酌:一杯酒。
- 惑:迷惑。
- 千年依旧清:千年之后依然清明。
- 深涵秋汉色:深邃而涵养秋天的河汉色彩。
- 冷浸古松声:古松的声音在冷冷的秋天中浸润。
- 珍重荒碑在:珍惜那荒废的碑石仍在。
- 泪倾:流泪,倾泻而下。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经典典故,但却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名利与贪欲的思考,常见于古典文学中。诗中对清明与贪欲的对比也可以与《庄子》中“无欲无求”的思想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古成之是宋代的诗人,风格受当时文人影响,常常寄情于自然,反思人性和社会。
创作背景:
《贪泉》作于诗人对名利的思考,反映了在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对外在名利的冷漠态度。
诗歌鉴赏:
《贪泉》是一首探讨贪欲与清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贤良知足与贪图名利,揭示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四句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沉静而又深邃的意境。首句的“贤良知足辱”,直接点出贪欲的可悲,而后句“一酌不能惑”则展现了诗人不为外界诱惑所动的坚定态度,显示了内心的清明与沉稳。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深涵秋汉色,冷浸古松声”,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为主题的深化提供了背景。这里的自然景象似乎在映衬诗人的内心世界,古松的声音在冷秋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寓意着一种超然的生命状态。
最后的“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则让人感慨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荒碑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流泪的人已无踪影,带来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对贪欲的反思与自然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的清醒与宁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贤良知足辱:贤良之人因知足而受到轻视。
- 为尔戎贪名:为了他人的名声而争斗,贪图名利。
- 一酌不能惑:即使喝酒,也不会被外界迷惑。
- 千年依旧清:即使千年后依然保持内心的清明。
- 深涵秋汉色:深邃的水面映照出秋天的天空色彩。
- 冷浸古松声:古松在冷清的环境中发出低沉的声音。
- 珍重荒碑在:珍惜那残存的碑石。
- 何人曾泪倾:有多少人为此流泪,已经无人可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贤良知足”与“戎贪名”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联系,增强诗的意境。
- 拟人:古松的声音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反思贪欲与名利,强调内心清明与宁静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名利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贤良:象征智慧与道德。
- 贪名:代表世俗名利的诱惑。
- 秋汉色: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深远。
- 古松声:象征历史的回声与内心的思考。
- 荒碑:代表历史的遗迹与已逝的岁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贤良知足辱”是指什么?
a) 贪欲的可悲
b) 追求名利的美好
c) 知足常乐的道理 -
诗中“千年依旧清”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内心清明的坚持 -
“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遗憾与追忆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古成之的《贪泉》更倾向于对名利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自然的陶醉与个人的宁静。两者都表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论语》
以上内容为对《贪泉》这首诗的全面解析,涵盖了原文展示、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延伸及参考资料等多个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