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春日呈安国舍人)
作者:杨冠卿
飞云障碧江天暮。
杏花帘幕黄昏雨。
翠袖怯春寒。
有人愁倚阑。
天涯芳草路。
目送征鸿去。
人远玉关长。
尺书难寄将。
白话文翻译:
在暮色中,飞云遮住了碧蓝的江面。
杏花在帘幕中,黄昏时分淋着雨。
翠绿色的袖子在春寒中显得畏惧。
有人愁苦地倚靠在栏杆上。
天涯芳草的路途遥远。
我目送着征鸿远去。
人已远离玉关,路途漫长。
尺书难以寄出,心情无处诉说。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云:指空中流动的云彩,形容天气的变化。
- 障:遮挡、遮住。
- 碧江:指颜色青蓝的江水。
- 杏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帘幕:窗帘或幕布。
- 翠袖:指绿色的衣袖,形容春天的生机。
- 怯:害怕、畏惧。
- 愁:忧愁、忧虑。
- 倚阑:靠在栏杆上,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忧伤的姿态。
- 征鸿:远行的鸿雁,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玉关:指边境,象征离家远行。
- 尺书:短小的书信。
典故解析:
"征鸿"常用来比喻远行或离别,强调思念之情。
"玉关"则是古代边境的代称,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清新而富有情感,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细腻观察。他在当时文人中以情感真挚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春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也暗含离别之愁。诗人可能在此时回忆起离别的友人,表达对春日景色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杨冠卿的《菩萨蛮》在细腻的春日景色中,蕴藏着深沉的离愁与思念。开篇“飞云障碧江天暮”,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江面,飞云与碧江的结合,展现了春天的柔美与宁静。然而,随着“杏花帘幕黄昏雨”的出现,诗中的情感逐渐转向忧伤。杏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黄昏的细雨又暗示着一种无情的别离,形成强烈的对比。
接下来的“翠袖怯春寒”则将春寒与愁苦结合,展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冷淡。接着,“有人愁倚阑”,这一句通过“倚阑”这一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孤独与内心的焦虑。“天涯芳草路”与“目送征鸿去”,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描绘出诗人目送友人远行的情景,令人倍感惆怅。
最后两句“人远玉关长,尺书难寄将”,通过“尺书”表达了思念之苦,字里行间透露出长久的离别与难以相寄的情感,形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词以春日的美景为背景,结合离别的主题,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又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云障碧江天暮”:描绘黄昏时分,云彩遮住了江水,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杏花帘幕黄昏雨”:杏花在帘幕中,黄昏时分细雨飘落,带有淡淡的忧伤。
- “翠袖怯春寒”:春寒料峭,翠袖显得有些畏惧,表现出春天的脆弱和不安。
- “有人愁倚阑”:有人愁苦地倚靠在栏杆上,展现出孤独和无奈。
- “天涯芳草路”:远方的路途漫长,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
- “目送征鸿去”:目送远行的鸿雁,表达离别之痛。
- “人远玉关长”:人已远离边关,路途遥远,表达思念之情。
- “尺书难寄将”:书信难以寄出,表现思念之苦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征鸿”比喻远行的人,增强了离别的情感。
- 拟人:如“翠袖怯春寒”,赋予衣袖以情感,突显了春寒的影响。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春日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深切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 杏花:春天的象征,带来希望与生机。
- 翠袖:代表春天的美好与女性的柔美。
- 征鸿:象征离别与思念。
- 尺书:书信象征着思念的传递与沟通。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出春日的美丽与离别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冠卿
- C. 杜甫
-
诗中“飞云障碧江”描绘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诗中“尺书难寄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与无奈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杨冠卿的《菩萨蛮》更加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离愁,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情感的侧重点不同,展示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