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艺当年帝所闻,声名久矣动簪绅。
文场秉笔渊源厚,诗席谈经业履醇。
白发忽惊蒿里暮,青衫难问箬溪春。
两京模范垂芳远,多少生徒泪满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了当年我在帝王面前展现才艺的情景,声名早已传遍,连文人雅士都为之震动。文坛上我手握笔墨,深厚的学识让我在诗歌和经学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白发苍苍的我,突然在蒿草丛生的地方惊觉已是黄昏,身穿青衫的我,却难以在箬溪边问起春天的情景。两京的模范在远方流传,然而有多少学子却已泪满巾帕,悲伤不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艺:指表演才艺。
- 簪绅:指文人,对应的士人阶层。
- 秉笔:握笔写作,形容文人的身份。
- 蒿里:指长满蒿草的地方,暗示荒凉。
- 青衫:青色的衣服,常为读书人所穿。
- 箬溪:溪水的名字,象征自然与春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两京”,指的是当时的首都,象征着文化的中心。
- “泪满巾”则表达了学子们对前途的迷茫和不安,反映出当时士人对社会变迁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旸,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常流露出对时事的关心与对人生的感慨。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陈旸晚年时写作,表达了他对往昔辉煌的回忆及对现状的感慨。时代的变迁让他感到无奈与惋惜,尤其是对年轻学子的处境深感忧虑。
诗歌鉴赏:
《缺题》是一首充满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己往昔辉煌的回忆,表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后辈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行艺当年帝所闻”引入,既显示了诗人年轻时的才华与成就,也暗示着岁月的无情。而“文场秉笔渊源厚”,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在文学上的积累和成就,体现出诗人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自豪感。
随着诗歌的深入,白发与青衫的对比,反映了诗人从风华正茂到暮年苍老的历程。“白发忽惊蒿里暮”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象征着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而“青衫难问箬溪春”,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感叹青春不再。
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情感,回望“两京模范”,显示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后辈的惋惜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温婉而深沉,既饱含个人的历史和情感,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艺当年帝所闻:诗人回忆自己曾在皇帝面前展示才艺,暗示当时的荣耀。
- 声名久矣动簪绅:声望已久,连文人都为之动容。
- 文场秉笔渊源厚:在文坛上,诗人有着深厚的学识。
- 诗席谈经业履醇:在诗歌与经学的讨论中,展现出高尚的品德与成就。
- 白发忽惊蒿里暮:到老了,忽然发现已是黄昏,感叹时光流逝。
- 青衫难问箬溪春:青衫的读书人,难以再问春天的美好。
- 两京模范垂芳远:两京的模范声名远扬。
- 多少生徒泪满巾:许多学子因前途迷茫而流泪,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发忽惊蒿里暮,青衫难问箬溪春”,形成鲜明的对比。
- 隐喻:蒿里暮与箬溪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后辈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年老与经历。
- 青衫:象征青年与朝气。
- 蒿里:象征荒凉与孤寂。
- 箬溪春:象征美好的回忆与向往。
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京”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和南京
- B. 长安和洛阳
- C. 广州和杭州
-
“白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经验
- C. 贫穷
-
诗人对年轻学子的态度是?
- A. 关心与惋惜
- B. 漠不关心
- C. 鼓励与支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旸的《缺题》更为内敛,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两首诗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旸传记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