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引 其二》
时间: 2025-01-14 18:0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坡引 其二
辛弃疾
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鸣禽破梦,云偏目蹙。
起来香腮褪红玉。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白话文翻译:
花梢上的红色还不够鲜艳,春天的枝条被惊醒,嫩绿的新芽冒了出来。
重重的帘子下,曲折的栏杆上有人正睡得香甜,有的人却被春天的梦惊醒。
鸟鸣声打破了梦境,云彩在天空中偏偏遮住了我的双眼。
我起身时,脸颊的红晕褪去,像是美玉般的光彩消失。
在花开的时节,爱与愁交织在一起。
我身上的罗裙已经过了半幅。
注释:
- 花梢红未足:形容春天的花朵尚未完全开放,色彩不够鲜艳。
- 条破惊新绿:新芽从枝条中破土而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重帘下遍阑干曲:在重重帘布下,栏杆的曲折形态显现出春天的柔美。
- 春睡熟:形容人们在春季的懒散与沉醉。
- 鸣禽破梦:鸟鸣声打扰了梦境,带来清醒。
- 香腮褪红玉:因春天的气息而褪去的红晕,像是美玉的光泽消失。
- 花时爱与愁相续:在花开的时节,情感的爱与愁相互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和军事家,以豪放、清丽的词风闻名,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纠结。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面对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愁苦,表现出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既有对春日美丽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几句通过描绘花朵和新绿,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气息,生动而细腻。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人们的状态,有的人在春日中沉醉,有的人却因鸟鸣而惊醒,显示出生活的多样性和个体的不同感受。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内心的忧愁,使得读者在欣赏春色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去的怀念。结尾部分“罗裙过半幅”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让人产生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梢红未足:春天来临,但花朵尚未完全绽放,暗示着一种期待。
- 条破惊新绿:新芽的出现,带来生机,象征着希望与生长。
- 重帘下遍阑干曲:环境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柔美与温馨。
- 有人春睡熟:人们在春天的温暖中沉睡,表现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鸟鸣声让人从梦中惊醒,感受到现实的无常与烦恼。
- 起来香腮褪红玉:醒来时,脸上的红润消退,象征着青春的流逝。
- 花时爱与愁相续: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忧愁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情感。
- 罗裙过半幅:通过衣物的描写,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香腮褪红玉”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动形象。
- 对仗:如“有人春睡熟”与“鸣禽破梦”,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自然景物如“条破惊新绿”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欢愉也有忧伤,深刻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青春。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
- 睡:象征安逸与无忧。
- 鸣禽:象征现实的打扰与生活的烦恼。
- 罗裙:象征女性的柔美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花梢红未足”是指: A. 花朵已盛开
B. 花朵尚未完全开放
C. 花朵已经凋谢 -
“有人春睡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活的忙碌
B. 对春天的享受与沉醉
C. 对现实的担忧 -
诗中的“鸣禽破梦”意味着: A. 鸟鸣声让人感到快乐
B. 鸟鸣声打扰了美梦
C. 鸟鸣声让人感到安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均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但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李清照则倾向于抒发个人的情感与失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