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
苏轼一般奇绝,云淡天高秋夜月。
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仲殊。
白话文翻译:
谁能用妙笔,横扫那三百尺的素缣呢?
天下应该没有,这幅画是钱塘湖上的景色。
苏轼的才华真是绝伦,云淡天高,秋夜明月。
我费尽心思去画,却只画成了这些。
注释:
- 妙笔:指高超的书画技艺。
- 素缣:指白色的丝绸,用来形容画布。
- 钱塘湖:指杭州的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用丹和青颜料的绘画技艺。
- 仲殊:指唐代画家,可能是借用其名字来表达对画技的敬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都达到极高的成就。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波折后创作的,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自我反思。此时的苏轼已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但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展现出卓越的风采。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以清新婉约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的美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苏轼对画艺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凭谁妙笔”引入,表达了对高超绘画技艺的渴望与敬仰,显示出艺术的崇高与难以企及。接着提到“横扫素缣三百尺”,形象地展现出画布的广阔与画艺的挑战。此处的“天下应无”则传达出一种自信,似乎认为世间无画能与之匹敌。
诗中“云淡天高秋夜月”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夜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这种情感在“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中再次体现,诗人感叹自己的绘画技艺无法完美呈现心中的美景,流露出对于艺术的无奈与追求。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是一种对艺术理想与现实的深切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凭谁妙笔:疑问句,表达对高超笔力的渴望。
- 横扫素缣三百尺:形象地比喻绘画的广度与难度。
- 天下应无:强调自己的自信与对画作的独特认知。
- 此是钱塘湖上图:直接指出描绘的对象,增强了现场感。
- 苏轼一般奇绝:自我反思,表达对自己才华的认同与自省。
- 云淡天高秋夜月:描绘出一幅清丽的秋夜图景。
- 费尽丹青:表明尽管努力,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境地。
- 只这些儿画不成:感到无奈,表达出对自身创作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扫素缣”比喻画技高超。
- 对仗:如“云淡天高”工整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反问: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艺术创作的反思,揭示了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妙笔:象征艺术的高超技艺。
- 素缣:象征绘画的媒介,广阔的艺术空间。
- 钱塘湖:代表自然之美,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 云淡天高:象征一种理想的境界与情境。
- 秋夜月:象征宁静与清澈,反映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钱塘湖”是指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杭州
- C. 苏州
- D. 南京
-
填空题:诗中“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奈与失落。
-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认为自己画的技艺与天下无敌。 (对/错)
答案:
- B. 杭州
- 艺术创作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苏轼《减字木兰花》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苏轼更多的是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是豪放的情怀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减字木兰花》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