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蝉 罗邺 〔唐代〕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白话文翻译:
刚刚进入秋天,心中便涌起无数感慨,其中蝉的鸣叫最为令人震惊。 蝉声仿佛催促着时光流逝,使人双鬓斑白,听着蝉声,愁绪如江山的广阔无边。 蝉声不随管弦乐曲而改变其醉人的姿态,却偏偏依附在杨柳上,撩拨离别的情感。 在故乡听到蝉声尚且感到惆怅,更何况是经过多年的万里漂泊。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秋:初秋。
- 百感生:指心中涌起多种感慨。
- 蝉噪:蝉的鸣叫声。
- 堪惊:令人震惊。
- 催时节:催促时光流逝。
- 凋双鬓:使双鬓变白,指衰老。
- 愁到江山:愁绪如江山的广阔无边。
- 不傍管弦:不随音乐而改变。
- 拘醉态:保持醉人的姿态。
- 偏依杨柳:偏偏依附在杨柳上。
- 挠离情:撩拨离别的情感。
- 故园:故乡。
- 惆怅:忧愁,失意。
- 经年:多年。
- 万里行:指长途旅行或漂泊。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蝉声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通过蝉声表达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深刻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漂泊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蝉声为媒介,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深切感慨。首句“才入新秋百感生”即点明了时节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蝉声在诗中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既是时光流逝的催促者,也是离别情感的撩拨者。诗中“能催时节凋双鬓”一句,通过蝉声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而“愁到江山听一声”则进一步将蝉声与广阔的江山相联系,增强了愁绪的深广。后两句“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蝉声的独特性和它对离情的影响。最后两句“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蝉声这一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入新秋百感生”:诗人刚进入秋天,心中便涌起无数感慨。
- “就中蝉噪最堪惊”:在这些感慨中,蝉的鸣叫最为令人震惊。
- “能催时节凋双鬓”:蝉声仿佛催促着时光流逝,使人双鬓斑白。
- “愁到江山听一声”:听着蝉声,愁绪如江山的广阔无边。
- “不傍管弦拘醉态”:蝉声不随管弦乐曲而改变其醉人的姿态。
- “偏依杨柳挠离情”:却偏偏依附在杨柳上,撩拨离别的情感。
- “故园闻处犹惆怅”:在故乡听到蝉声尚且感到惆怅。
- “况是经年万里行”:更何况是经过多年的万里漂泊。
修辞手法:
- 拟人:蝉声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如“能催时节凋双鬓”、“偏依杨柳挠离情”。
- 对比:通过“不傍管弦拘醉态”与“偏依杨柳挠离情”的对比,突出了蝉声的独特性和它对离情的影响。
- 象征:蝉声象征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蝉声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深刻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漂泊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噪:蝉的鸣叫声,象征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
- 新秋:初秋,象征新的开始和时光的流逝。
- 双鬓:人的双鬓,象征衰老和时光的无情。
- 江山:广阔的江山,象征愁绪的深广。
- 杨柳:依附在杨柳上,象征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蝉噪”象征什么? A. 时光流逝 B. 离别之情 C. 两者都是 答案:C
-
诗中“双鬓”象征什么? A. 衰老 B. 时光的无情 C. 两者都是 答案:C
-
诗中“杨柳”象征什么? A. 离别的情感 B. 时光的流逝 C. 两者都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和蝉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王维《鸟鸣涧》:通过鸟鸣表达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罗邺《蝉》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通过自然声音(蝉声和鸟鸣)表达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情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