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晚望嵩亭有怀》

时间: 2025-01-19 20:05:20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

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 〔唐代〕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白话文翻译

我正感慨云水与我的心意相违,湖上的亭子高高对着翠绿的山峦。 整日里不妨倚栏远望,但整年下来未必能有家可归。 青蝉渐渐靠近幽深的丛林鸣叫,白鸟不时穿过夕阳的余晖飞翔。 这个地方又让我感到忧愁,无法找到安身之处,一根钓竿又能依附何处呢?

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 尽日:整日。
  • 凭槛:倚靠栏杆。
  • 青蝉:绿色的蝉。
  • 幽丛:幽深的丛林。
  • 返照:夕阳的余晖。
  • 一竿:指钓鱼竿,比喻漂泊无依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傍晚,站在湖边亭子上远望时的所思所感。诗中透露出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归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傍晚的湖边亭子为背景,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对家的深切思念。诗中“正怜云水与心违”一句,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内心的无奈相冲突的情感。“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漂泊无依的感受。后两句通过对青蝉和白鸟的描绘,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和画面感,同时也隐喻了诗人自己的处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典型的唐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怜云水与心违:诗人对云水的美丽感到喜爱,但内心却与之相违,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冲突。
  2. 湖上亭高对翠微:湖上的亭子高高对着翠绿的山峦,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3. 尽日不妨凭槛望:整日里不妨倚栏远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悠闲的生活态度。
  4. 终年未必有家归:但整年下来未必能有家可归,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5. 青蝉渐傍幽丛噪:青蝉渐渐靠近幽深的丛林鸣叫,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和画面感。
  6. 白鸟时穿返照飞:白鸟不时穿过夕阳的余晖飞翔,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7. 此地又愁无计住:这个地方又让我感到忧愁,无法找到安身之处,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8. 一竿何处是因依:一根钓竿又能依附何处呢?比喻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云水与心违”,将云水拟人化,表达了内心的冲突。
  • 对仗:如“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内心的无奈相冲突的情感,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家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水:象征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冲突。
  • 翠微:象征青翠的山色,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和画面感。
  • 青蝉:象征夏日的生机,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感和画面感。
  • 白鸟:象征自由和美丽,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微”指的是什么? A. 青翠的山色 B. 翠绿的水色 C. 翠绿的草地 D. 翠绿的树木

  2. 诗中“一竿何处是因依”中的“一竿”比喻什么? A. 钓鱼竿 B. 竹竿 C. 旗竿 D. 船竿

  3.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B. 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C. 对家的深切思念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与本诗的漂泊无依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本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情感更加深沉。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形成对比,王维的诗更加宁静淡泊,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