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离亭》

时间: 2025-01-19 20:02:21

万般名利不关身,况待山平海变尘。

五月波涛争下峡,

满堂金玉为何人。

谩夸浮世青云贵,未尽离杯白发新。

谁似雨蓬蓬底客,渚花汀鸟自相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题离亭 罗邺 〔唐代〕

万般名利不关身,况待山平海变尘。 五月波涛争下峡,满堂金玉为何人。 谩夸浮世青云贵,未尽离杯白发新。 谁似雨蓬蓬底客,渚花汀鸟自相亲。

白话文翻译:

世间种种名利与我无关,更何况山川平坦、海洋变尘。 五月波涛争相涌下峡谷,满堂的金玉又为了谁。 不要夸耀世俗的青云直上,离别的酒杯还未尽,白发已新生。 谁能像那雨中蓬草下的旅人,与水边的花鸟自然亲近。

注释:

  • 万般名利不关身:形容作者对名利不感兴趣,不为之所动。
  • 况待山平海变尘:进一步强调作者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
  • 五月波涛争下峡:描绘五月江河波涛汹涌的景象。
  • 满堂金玉为何人:质疑财富和珍宝的真正意义和归属。
  • 谩夸浮世青云贵:批评世俗对权贵的盲目追求。
  • 未尽离杯白发新:表达离别之痛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 谁似雨蓬蓬底客:比喻自己如同雨中漂泊的旅人。
  • 渚花汀鸟自相亲:形容自然景物的和谐共处,与作者的孤独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是唐代诗人,以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表达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唐代士人中普遍存在的隐逸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次离别或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时所作,通过对比自然与世俗,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场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超然的态度审视世俗的名利,通过对比自然与世俗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万般名利不关身”一句,直接表明了作者对名利的漠视,而“况待山平海变尘”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的态度。后文通过对五月波涛的描绘和对满堂金玉的质疑,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世俗价值的否定。最后,作者以雨中蓬草下的旅人为喻,表达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与前文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万般名利不关身”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 第二句“况待山平海变尘”通过夸张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无动于衷。
  • 第三句“五月波涛争下峡”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后文的世俗景象形成对比。
  • 第四句“满堂金玉为何人”质疑了世俗财富的意义。
  • 第五句“谩夸浮世青云贵”批评了世俗对权贵的盲目追求。
  • 第六句“未尽离杯白发新”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 第七句“谁似雨蓬蓬底客”以旅人为喻,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漂泊感。
  • 第八句“渚花汀鸟自相亲”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和谐,与作者的孤独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况待山平海变尘”中的夸张手法,强化了作者的超然态度。
  • 对比:如自然景象与世俗景象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
  • 比喻:如“谁似雨蓬蓬底客”中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超脱世俗,向往自然。通过对名利和自然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价值的否定。

意象分析:

  • 五月波涛: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力量。
  • 满堂金玉:象征着世俗的财富和权力。
  • 雨蓬蓬底客:象征着孤独和漂泊的旅人。
  • 渚花汀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般名利不关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名利的漠视 C. 对名利的疑惑 D. 对名利的羡慕

  2. “况待山平海变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3. 诗中“满堂金玉为何人”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质疑? A. 自然的力量 B. 世俗的财富 C. 离别的痛苦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罗邺的《偶题离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罗邺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