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禹张汤网未收,
外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
何但宣皇不用周。
白话文翻译:
赵禹和张汤的捕网尚未收拢,
外面的人董偃的言辞仍在流传。
丞相只看汉朝的历史,
为何只看宣皇而不使用周朝的教训?
注释:
- 赵禹:汉朝官员,因捕获贼寇而闻名。
- 张汤:西汉时期的著名捕盗官员,以打击贼盗著称。
- 董偃:指外人言辞流传,暗指政治上的流言蜚语。
- 丞相: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汉朝的丞相负责国家大事。
- 汉故事:指汉朝的历史和教训。
- 宣皇:汉宣帝,寓意治国理政的成功。
- 周:周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常被用作治国的典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具体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表达了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史 其三 魏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丞相治国理念的质疑与思考。全诗以赵禹和张汤的捕盗故事引入,暗示在治国理政中仍有未解决的问题和隐患。诗中提及的董偃则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复杂与难以掌控,劝诫当权者不要只看历史的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训。最后一句提到的“何但宣皇不用周”,更是直指当时官员应当借鉴周朝的治理智慧,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赵禹张汤网未收”:提到赵禹和张汤的捕盗未能完全成功,暗示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 “外人董偃化方流”:外部势力的言辞仍在流动,显示出社会舆论的复杂。
- “丞相但看汉故事”:丞相只关注汉朝的历史,反映出一种浅薄的历史观。
- “何但宣皇不用周”:质疑为何只学习汉宣帝的成功,而不借鉴周朝的治国经验。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和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诗的层次感和意义。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反思,强调了治国理政不仅要学习成功的经验,更要从历史中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捕网:象征治理的手段和政策。
- 流言:象征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 历史:象征教训和智慧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禹和张汤的故事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捕盗成功
- B. 治国无能
- C. 历史的教训
- D. 外部势力
-
诗中提及的“丞相”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员?
- A. 唐
- B. 宋
- C. 汉
- D. 周
-
本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 A. 赞美历史
- B. 批评当权者
- C. 宣扬治国理念
- D. 反思历史教训
答案:
- C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了对社会时政的关切。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但李白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陈普则偏重于历史的教训和政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历史的教训与现代政治》